著名教育史學家毛禮銳:一代宗師 貢獻巨大
http://m.b6man.com 添加時間:2016/4/22 8:44:38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他,曾經(jīng)在河南大學任教,從事教育工作長達60余年,主編了《中國教育通史》等多部教育史巨著,被學術界視為權威論著;他,是著名教育史學家,為中國教育歷史的學科發(fā)展和教學、人才培養(yǎng)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就是毛禮銳。
毛禮銳,字振吾,1905年出生于江西省吉安縣。他自幼受家庭環(huán)境影響,形成了良好的人生認知,并一直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斷努力。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他先后考入河南福中礦務大學 、東南大學工科進行深造。在當時的社會背景影響下,整個教育界形成了以教育拯救國家的思潮,毛禮銳也受到影響,心中形成了“教育救國”的理念,并為此而努力。毛禮銳努力學習教育學領域的知識,并廣泛涉獵西方教育學思想,最終在美國密執(zhí)安大學教育學院取得了碩士學位?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毛禮銳放棄了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毅然回到祖國,興辦中國的教育事業(yè),為戰(zhàn)爭年代中國失學青年提供接受教育的機會;貒痪茫Y銳應邀到河南大學教育系任教。但因時局影響,河南大學不斷搬遷,毛禮銳于1938年10月離開了河南大學,而后在四川教育學院、中山大學師范學院、中央大學師范學院等學校任教。
毛禮銳的得意門生——河南大學原教育系主任苗春德回憶說,1990年10月,86歲高齡的毛禮銳為他主編的《宋代教育》作序,序中說:“我也曾有幸在河南大學任教;厥淄,每念及河南大學,總會引發(fā)出不盡的縈思和戀情。這篇小序,也是寄托我多年懷念河南大學的一點表示。”由此可見,毛禮銳先生對河南大學的深厚情誼。
毛禮銳為中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傾注了畢生心血,無愧為“教育界的一代宗師”。毛禮銳主持編寫的主要著作有《中國教育史簡編》《中國古代教育家傳》《中國教育家評傳》(三卷本)及《中國教育通史》(六卷本)等。在學術界,他的學術著作被廣大學者作為學術研究的經(jīng)典文本廣泛學習引用。他是中國首批教育學博士生導師。“一代宗師,教育泰斗”是教育學界對毛禮銳的尊稱,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教育史學科體系奠基人。在《中國科學家辭典》和《中外教育名人辭典》中,都收有他的傳記,他的名字還被載入英國出版的《世界名人傳》。他是經(jīng)國務院決定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人,1956年,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接見。
毛禮銳以其崇高的學術修養(yǎng),成為為人師表的典范,培養(yǎng)了眾多教育學界學子。 在平時的教學以及生活中,他不僅給學生傳授教育學專業(yè)知識,而且專注于學術科學研究,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研究的方法和視角不斷探索教育科學研究的新理論和途徑,尋求教育學發(fā)展的方法論。
1979年,中國教育學專業(yè)開始招收研究生,此時毛禮銳教授已經(jīng)74歲高齡,白發(fā)蒼蒼的他仍然神采奕奕,他走進教室給研究生上課,與學生親切交談,探討學術問題,指導學生如何學習教育史、怎樣提高學術修養(yǎng)。正是在這個時候,毛禮銳與他人共同編著的《中國古代教育史》正式出版,這本著作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考書。雖然毛禮銳早年在英國師從著名教育學者沛·西能,但他從來不跟隨別人去做應用研究,而是基于自己對教育學的理解進行獨立思考,進行深入的專業(yè)探索。毛禮銳告誡學生,中國教育學的發(fā)展和成長還是要依靠中國學者,以形成中國自己的學科系統(tǒng)和研究思路。
中國教育史研究會于1979年成立,毛禮銳赴杭州參加會議并擔任副會長。他動情地說,這次會議開得非常成功,為未來的教育史學發(fā)展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思路。但他也認為,中國的教育史學發(fā)展面臨困境,要想真正走出傳統(tǒng)教育史學的陰影,必須解決中國科技教育史和少數(shù)民族教育史的研究問題,雖然研究的價值不可預估,但是研究基礎薄弱,難度很大,要在一定程度上補充和修改已有的教育學研究,使教育學的研究更為全面,讓人民對教育學的認識更深入。
我國從1979年開始進行研究生教育,由于受教育資源限制,國內(nèi)教育研究機構缺乏完善的教育設施,沒有能夠滿足需求的圖文資料和具體可以實施的課程計劃。毛禮銳在教育資源匱乏的情況下,沒有拘泥于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和方法,而是鼓勵學生走出學校,倡導學生去創(chuàng)造學習、研究的機會,提高學生自主實踐能力,為學生未來的學術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毛禮銳為學生制定嚴格的學術研究規(guī)范和標準,并對自己的學術研究、人生修養(yǎng)要求很嚴。20世紀70年代,毛禮銳任教于北京師范大學,當時社會仍然受“左”的思想影響。毛禮銳是一個品行正直、人格高尚的研究者,從不攀附權貴、隨波逐流。因此,毛禮銳難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排斥,但他不肯違背自己的意志而向錯誤思潮低頭,贏得了無數(shù)后人的尊重和敬仰。在學術研究上,毛禮銳學識淵博,從不故步自封,涉獵范圍十分廣泛。他不僅擅長于中國教育史學的研究,同時也致力于國外教育史學和教育學理論的學習和傳播。他經(jīng)常教導學生,作為一個研究教育學的學生,不僅要關注中國的教育學發(fā)展歷史和重要領域,更要有開放的視野,關注國外的教育學研究趨勢和動向,要與國際教育學發(fā)展接軌。通過熟練掌握中國和國外的研究方法、理論知識,找到學術研究的互動性。從西方教育理論的學習研究中得到解決中國教育發(fā)展困境的新思路,倡導中國教育發(fā)展實踐與西方教育理論相結合,以促進中國教育史學發(fā)展,深受教育界人士愛戴。毛禮銳不僅這樣要求學生,他自己也身體力行,在毛禮銳的家里,時?梢钥吹浇淌凇W生甚至國外專家學者的身影,他們在一起交流學術思想,提高學術境界。毛禮銳不僅是著名的學者,還是慈祥的老師,熱心忠厚的長者。在日常生活中,他總是給予學生無微不至的關心,在教育學生如何做學術研究的同時更教導學生如何做人、如何為人師表,培育了一代代優(yōu)秀學生,使學生受益匪淺。
毛禮銳離開我們已經(jīng)20多年了,他嘔心瀝血,為后人留下了一筆珍貴的學術寶藏。
毛禮銳以報效國家的熱情,立足于自己的學術領域,為社會作出了巨大貢獻。
(作者:張璋 責任編輯:郭雙)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