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和尚橋的傳說
http://m.b6man.com 添加時間:2016/2/4 9:23:53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和尚橋的名氣,并非因為橋本身有什么特殊之處。論年代,并不久遠,論結(jié)構(gòu):也是很一般的石拱橋,且并不建在大江大河上。它的名氣,皆因附會到它身上的故事。這故事被人們概括為簡練的一句聯(lián)語:修浮橋為母行孝,殺和尚替父報仇。說某人之母與隔河而居的和尚有私情,寒冬臘月涉水過河,觸動此人孝心,他修橋為母行孝。其母去世后,他殺了和尚為父報仇,云云。
關(guān)于這座橋,民國19年(1930)《長葛縣志》載:“在縣西南15里(原縣治在今老城鎮(zhèn)),為邑沖要。明嘉靖43年(1564)知縣蔡紹先創(chuàng)建,因昔有和尚募化,原名和尚橋。萬歷10年(1582)鄉(xiāng)民李惟臣,謝科募資重修于上流,改名濟眾橋,邑人李啟光監(jiān)工兼施工餼,3年橋成。長15丈2尺,寬2丈4尺。兩旁石欄石荀俱用鐵扣,有碑記。清順治18年(1661)知縣劉濤奉分憲沈公(沈荃,江蘇華亭縣人,順治進士,時任巡憲之職)捐俸倡眾重修,建河伯廟于北岸,并建沈公祠,有碑記。清乾隆11年(1746)秋,河漲橋塌,僅余空半,后人復(fù)移筑石橋于其東。”
1991年新編《長葛縣志》關(guān)于這座橋有這樣的文字:“明嘉靖42 (1565)創(chuàng)建,幾經(jīng)重修,最后于民國22年(1933)群眾捐資改建為石板橋,橋長10孔,孔距5尺,橋?qū)?丈2尺,高9尺,因公路改道廢棄。”
這座廢棄的石橋,我們現(xiàn)在還可以看到,比起萬歷10年所建的那座橋規(guī)模小得多了。
從這些記載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明萬歷10年之前,這座橋就叫“和尚橋”,是因為“和尚募化”而得名。萬歷10年后,改名的原因不得而知,想必那時已有了上述的附會,“鄉(xiāng)民”感到不雅而改之。自改名迄今,已有400多年,知橋名曰“濟眾”者甚少,反倒是“和尚橋”越叫越響,以至于后來京廣鐵路上所設(shè)的這一站站名就叫“和尚橋”,現(xiàn)在的長葛市市區(qū)近郊所設(shè)鎮(zhèn)的鎮(zhèn)名也叫“和尚橋”鎮(zhèn)。
李三德先生在其《和尚橋的建造及其傳說》一文里寫道:“清光緒時的作家韓邦慶,聽其友曹子牲之孫的道聽途說(曹子牲之孫,自郾城赴新鄭,道經(jīng)長葛聽說),以《和尚橋記》寫成文言小說,收在他的《太仙漫稿》中,《太仙漫稿》作為附錄收在他的章回小說《海上花列傳》中,使‘和尚橋’的這一傳說流傳甚廣。”
其實,和尚募化而修橋,在過去是常見之事。據(jù)說,全國叫做“和尚橋”的橋有17座之多。北京西郊就有一座和尚橋,而且也流傳著相似故事。這個附會的傳說,究竟起自何地何時,恐怕很難考究。其實,在明人的小說中,已有這個故事,它流傳很廣的原因,并非全在《海上花列傳》。
是因橋演義出來的故事,還是故事附會在橋上,這也很難說清。其實在封建社會里發(fā)生這樣的故事,是完全可能的,而且那悲劇完全是一個社會的悲劇。長葛的和尚橋,只是許多普普通通的和尚橋中的一座,那故事也并非這座橋的“專利”。“和尚橋”之所以成為經(jīng)久不衰的話題,因為這是一個復(fù)雜的人文現(xiàn)象。
(作者:許昌市旅游局 責(zé)任編輯:劉巍)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