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源姓氏 分布廣泛
作為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問祖楊姓,可追溯至西周王族。
一源:出自姬姓
楊姓出自黃帝之后西周王族。據(jù)唐代林寶的《元和姓纂》和宋代鄭樵的《通志·氏族略》記載,楊姓出于姬姓,源于晉地之楊國(今山西洪洞縣東南)。西周成王姬誦封其弟叔虞領(lǐng)地于今山西西南一帶,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縣西),為唐侯。因唐地臨晉水,由此為晉(諸侯)國,叔虞即為晉開國之君。至春秋時,晉國內(nèi)亂,晉武公(叔虞后裔西周第九代君夷王姬燮之十世孫)滅瑉侯統(tǒng)一晉國。武公死后,其長子詭諸繼位,為晉獻公。獻公相繼滅周圍諸小國,包括楊國。獻公封其二弟伯僑領(lǐng)地于楊,以地取姓即為楊姓。由此伯僑成為楊氏得姓始祖,距今約2600多年。
而出自姬姓的說法里:“周宣王(姬靜,也作靖)兒子尚父,幽王時封為揚侯,為晉所滅,其后為氏焉(古代“揚”通“楊”)。”意即宣王小兒子尚父,其兄幽王封其地于揚,建揚(諸侯)國。春秋時揚為晉所滅,其后裔以楊為姓。
至?xí)x頃公十二年(前514年),頃公滅了勢力日益強盛的羊舌氏等氏族(肸為突之孫,肸之子名伯石),伯石之子遇其時逃難于原畢國所在地(今陜西西安、咸陽以北,原是周文王姬昌子孫的封地),復(fù)以祖宗封地楊為姓。史載此楊姓為楊氏正宗源頭,距今約有2500年左右。其后裔定居于弘農(nóng)、華陰一帶(河南西北、陜西東部渭河下游一帶)繁衍生息,故弘農(nóng)成為楊姓郡望。秦漢以后播遷全國各地的楊氏宗支,許多均源自關(guān)西(潼關(guān)以西)弘農(nóng)、華陰。楊姓始出于晉國,春秋末期晉國六卿逐漸強盛,公元前4世紀(jì)中葉(前368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卿(諸侯)瓜分成韓、趙、魏三國地盤,史稱“三晉”。故有楊姓“源于三晉,望出弘農(nóng)”之說。但幾說均可證楊姓出自姬姓。
此外尚有源于西周宣王子尚父、源于晉武公子伯僑、源于晉國太傅楊(月八十)等三說,且不論哪一說,其源均為黃帝后裔,周朝王室。姬姓楊氏占所有楊氏的主流。
二源:出自姞姓
姞姓楊國位于今山西省洪桐縣附近。周宣王滅狄,同時滅姞姓楊國尚父為楊侯。晉獻公滅楊,后封晉悼公之弟于楊,號楊干。晉平公時,楊又成為叔向的采邑,叔向子羊舌石以邑為氏,改姓楊氏。
1993年,在曲沃縣曲村鎮(zhèn)北趙村西南的晉國故絳遺址,編號為M63的墓葬中出土了一對帶有“楊姞”字樣的銅壺,銘文作“楊姞作羞禮壺,永寶用”,專家們由此命名其為“楊姞壺”。
“楊姞”是什么人?專家們對此有過激烈爭論,李學(xué)勤、王光堯、李伯謙三位著名考古學(xué)者根據(jù)“楊姞壺”銘文指出,歷史上曾經(jīng)存在一個文獻沒有記載的“姞”姓楊國,“楊姞壺”正是這位“姞”姓楊國的貴族女子,嫁給了晉國國君穆侯邦父。也就是說,在長父建楊國之前,確實有過另一個國君姓“姞”的楊國。這個國家如何沒有了呢?專家推測,應(yīng)該就是被頻繁入侵的獫狁滅掉了,晉穆侯邦父夫人楊姞很有可能就是“姞”姓楊國君末代的公主。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fù)責(zé)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