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有“八朝古都”之稱,北宋時期的開封“人口逾百萬,富麗甲天下”,是當時影響深遠的國際都會。5月16日,“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文物探源集中采訪團隊走進河南省開封市州橋及汴河遺址和開封市博物館,探尋《東京夢華錄》中的繁華。
州橋重現(xiàn)為世人演繹北宋繁華
“州橋,正對于大內御街,其橋與相國寺橋皆低平不通舟船,唯西河平船可過。其柱皆青石為之,石梁、石筍、楯欄,近橋兩岸皆石壁,雕鐫海馬水獸飛云之狀。橋下密排石柱,蓋車駕御路也。”這是宋人孟元老撰寫的《東京夢華錄》中的記載。
州橋是北宋東京城御街與大運河汴河段交叉點上的標志性建筑。2018年至2022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對開封市州橋及汴河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截至2022年9月,州橋遺址共完成發(fā)掘面積4400平方米,發(fā)現(xiàn)不同時期各類遺存遺跡117處,種類包括河道、水工設施、橋梁等。開封州橋及附近汴河遺址入選2022年度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
開封州橋及汴河遺址(央廣網見習記者郝振青攝)
“本次考古發(fā)掘最大的收獲是在州橋東側汴河南北兩岸發(fā)現(xiàn)了宋代‘巨幅石雕祥瑞壁畫’,石壁上祥瑞圖案與《東京夢華錄》記載的高度重合。”開封州橋及汴河遺址講解員許瑞瑩告訴記者,該遺址目前揭露的北側石壁頂部距地表深度約6.8米,石壁通高5.3米,東西長21.2米,雕刻紋飾的石塊有16層,通高3.3米,推測應有四組圖案,長度約為30米,每組圖案由一匹海馬、兩只仙鶴環(huán)以祥云組成,長度約為7.5米。
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王三營表示,州橋遺址的發(fā)掘展示了自唐宋至清代汴河開封段的修筑、使用、興廢等發(fā)展演變過程,填補了中國大運河東京城段遺產的空白,填補了北宋藝術史的空白,見證了北宋東京城的繁華盛世及北宋國家文明的高度,對研究北宋東京城的城市布局結構具有重大的意義,為探討中國古代的社會政治形態(tài)、國家禮儀制度、國家文明發(fā)展脈絡提供了重要材料。
夢回千年與文物來一場“跨時空”的約會
開封市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館藏文物8萬余件,包括陶器、瓷器、銅器、書畫、雕刻、石刻、貨幣、玉器、漆器、服飾及雜項等十八類,北宋的繁榮在這里有跡可循。
“北宋東京城的平面布局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三城相套、中軸對稱;四水貫都、漕運中心;街巷開放、服務市民。”開封市博物館館長、研究員葛奇峰向記者介紹,東京城與漢唐都城相比,最大的特征是封閉的里坊消失,開放的街巷成為常態(tài),伴隨而來的是臨街商業(yè)蓬勃發(fā)展,進而催生了市民階層的形成,衍生出繁榮的市民文學,催生了個人主體意識的增強。
同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北宋發(fā)行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它既是商品經濟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也反過來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水運儀象臺(央廣網見習記者郝振青攝)
在該博物館宋代科技展廳,一座高近12米,臺底7米見方的水運儀象臺吸引了記者的注意。據(jù)開封市博物館社會教育部負責人祁夢介紹,這座水運儀象臺是一座集計時報時、天文觀測和星象顯示三項功能于一體的大型天文鐘,堪稱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技術綜合程度最高的大型機械裝置。
開封作為北宋都城之所在,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維系如此繁榮的城市必然需要良好的行政機關作為支撐。
《開封府題名記》碑(央廣網見習記者郝振青攝)
“《開封府題名記》碑是目前我國發(fā)現(xiàn)時間較早、規(guī)格最高、記載人名最多的地方官員題名記碑,入選了國家文物局印發(fā)的《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錄》,是國家一級文物,也是開封市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開封市博物館陳展部助理館員張玥說,北宋時期,在文官治國的政策下,涌現(xiàn)出了很多集政治成就和文學成就于一身的人物,該碑文補充了史傳的不足,是研究宋史、開封地方史志珍貴的實物資料。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50178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