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舞陽縣北舞渡山陜會館彩牌樓,位于舞陽縣城北25公里北舞渡鎮(zhèn)。鎮(zhèn)臨汝水(今沙河),西通汝洛;東下江淮,北轉鄭汴。江南商貨由此吞吐中轉。有“裝不完的賒旗店,填不滿的北舞渡”之稱。
鎮(zhèn)內(nèi)山陜會館為秦晉巨商籌金創(chuàng)建,為聯(lián)誼招商納賈之所,北舞渡山陜會館始建于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有春秋樓、大花樓、戲樓、大殿、鐵旗桿、鐘鼓樓、照壁等建筑,可惜這些建筑大都被毀。值得慶幸的是會館中建于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的工藝奇特、玲瓏美由于北舞渡便利的水陸優(yōu)勢,山陜商人看中此地商機,紛紛在此投資經(jīng)商,并解囊捐資,興建而成,“山陜會館”遂成為秦晉商人接客迎仕、交際聯(lián)誼、同鄉(xiāng)集會的場所和風水寶地山陜會館現(xiàn)僅存牌樓拜殿及左、右配殿。拜殿位于牌樓后三間弧脊懸山頂,額枋上雕以龍鳳等圖案,梁架為三重,上飾彩繪,用材考究,屋面以筒、板瓦覆蓋。與前邊的牌樓前后呼應,渾然天成。
山陜會館彩牌樓造型設計匠心獨具,木雕石雕遍及樓體,其造型之美、工藝之精,堪稱當作絕倫,是古代建筑的瑰寶,,被譽為“河南清代牌樓建筑之冠”。觀的彩牌樓,至今保存相對完好。
彩牌樓面朝正南方向,為三間五樓六柱,柱不出頭式牌樓建筑上部五樓飛檐,層層疊疊,翼角升起。外貌雄偉壯觀,細審精巧玲瓏。上下布以木石,雕刻的人物、花卉歷史故事。形象傳神,栩栩如生。華麗間透著莊嚴,巍峨壯觀,光彩照人,展現(xiàn)了我國古代建筑的優(yōu)良風范和獨特風格。
彩牌樓為什么能修得這樣精妙呢?在當?shù)亓鱾髦粋美麗的傳說,傳說的主角是魯班。大凡有點名氣的古建筑,好像都愛和魯班扯上點關系。
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山陜會館的大商巨賈斥資興建一座大型的木牌坊,請了許多當時知名的建筑師,基本方案雖已定下,可屬于斗拱飛檐、木柱支撐的巧妙之處仍有未解難點。由于時間緊迫,工程倉促上馬。開工后的第7天,不知從哪兒來了一個老人,衣衫襤褸,蓬頭垢面,身上背了一套銹跡斑斑的木匠工具。他向工頭央求說:“我饑餓難忍,會做點木匠小活,求師傅賞碗飯吃。”工頭正為施工方案尚有缺陷而心急火燎,就沒好氣地用嘴努了努旁邊的一個大樹疙瘩說道:“好,你就把這個樹疙瘩收拾收拾吧!”此后,老木匠就天天在樹疙瘩上比比畫畫,鋸鋸掏掏,樹疙瘩上面墨跡縱橫,密密麻麻,鋸口條條,有規(guī)有矩。不知何時,老木匠不見了。
在上料組裝那天,工頭又為接合部的難點未解發(fā)起了愁。他繞著工地走著想著,一不留神碰上了那個大樹疙瘩。這一碰不要緊,只聽嘩啦一聲響,樹疙瘩散開了。眾人定睛一看,大大小小的木塊正是接合部需用的楔子。大家都說:“一定是咱們的祖師爺魯班下凡相助。”工匠們上架時把那些楔子放到接合部,說也奇怪,不大不小,正合適。結果,在不長的時間里,美輪美奐的彩牌樓就宣告竣工。
中國歷史上的會館,興起于明朝,鼎盛于清代,衰微于民國。蘊涵著鄉(xiāng)音、鄉(xiāng)情的會館,以其人文氣韻的獨特,已成為中外游客眼中的新景觀。山陜會館中建于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的工藝奇特、玲瓏美觀的彩牌樓,至今保存相對完好。作為河南省重點保護文物,它被譽為“河南清代牌樓建筑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