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人的功過歷史,要用自己的行動來譜寫。一旦自己的行為被實踐證明對社會、對人民有功有利,那么,人民終究會給他以恰當?shù)脑u價.這評價,恐怕不會以一些暫時的貶斥而消失。名垂青史的包青天為人民所歌頌與懷念,正是由于包拯一生的實踐,有利于社會與人民。這實踐,不僅是由于他為當時的人民做了好事,而且也由于他個人的道德品質(zhì),確實有不少同時代人,甚至后來人難以企及之處。
首先,他為人剛直,既不兩面三刀,更不會搞陰謀.他從不趨炎附勢,看顏色行事,更不說大話,假話。即使是在皇帝面前, 他也是直言不諱,不怕冒犯皇帝.為了立太子的事,包拯曾冒死 直諫,公開對皇帝說,我已經(jīng)老了,而且沒有兒子,如果認為我說得不對,也不要緊,反正不是為了自己想升官發(fā)財.幸而宋仁宗倒也過得去,沒有處理包拯,反而說,可以慢慢商量。包拯又說,宮內(nèi)的親信宦官,權(quán)力太大,待遇太多,應該精簡人員和開支.這當然要得罪皇帝的親信左右,招來不測之禍。還好,皇帝說,“忠鯁之言,固苦口而逆耳,整有所益也,設或無益,亦無所害又何必拒而責之。”包拯總算碰上了一位比較開明的宋仁宗。 否則,早巳人頭落地了。這種剛正不阿的大無畏氣概,使當時的 老百姓和一些有正義感的臣僚,對包拯都很欽佩。歐陽修就欽佩 包拯“天姿峭直”。是的,忠直的包拯,有時甚至不顧有關規(guī)定和 禮節(jié),當面斥問宰相或其他大臣.弄得大臣們下不來臺。歐陽修不贊成包拯這種作法,認為包拯剛直有余,“思慮不熟”。其實,因循守舊、無所視事的宋仁宗時代,倒是十分需要象包拯這樣的人。這對于糾正時弊,總有好處。至于方式方法,是次要的了?上稳首诮K究認為包拯不夠理想,沒有提拔他當參知政事(即副宰相)的要職。 包拯剛直,卻并不主觀武斷.他既善于調(diào)查研究,又樂于聽取別人的意見.他的臉上很少有笑容,但當別人指出他的錯誤時,卻能虛心接受。所以司馬光稱道他“剛而不復,此人所難也”。
其次,他大公無私,不謀私利。他一生儉樸,即使是當了官,有了地位,衣食住行及生活習慣,也和普通老百姓差不多。包拯 曾經(jīng)寫過一則家訓,刻在家中壁上.家訓的全文是:“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也就是說,包拯嚴厲要求后代不貪不好,不要欺負百姓,如果有人不如此做,那么,就不是包家子孫,死了之后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墳。這一著名的家訓,體現(xiàn)了包拯不謀一家一族之利的高尚情操。 這種情操,并不是包拯故意做出來,以示自己清高,而是他一生的行動準則.早在廬州家鄉(xiāng)做官時,包拯就以無私而遠近聞名.包拯作了父母官,他的親戚鄉(xiāng)里都很高興,認為從此有了靠山.然而,鐵面無私的包拯秉公辦事,即使是自己的親戚犯了法,他也是執(zhí)法如山.這樣,包青天的名聲大震,包拯死后,其威名傳播四方,有一個官員,是少數(shù)民族,歸顧了宋朝。這個官員對宋神宗說,他聽說包拯是忠臣,我沒有別的要求,請準許我改姓包.宋神宗同意了,將他改姓名為包順,傳說邊境士兵搶了一位婦女。那位婦女急了,說自己是包拯的孫女。那婦女病了,有一個巫女聽說之后,裝模作樣地折騰一番,便大罵是誰欺侮了我的孫女,并且要限十天之內(nèi)將那婦女放了。人們認為那巫女真的是包拯的化身,叩頭跪拜之后,立即將那婦女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