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曾是洛陽花下客
http://m.b6man.com 2008-6-2 來源:洛陽日報 點擊:次
提起北宋文學(xué)家歐陽修,人們往往聯(lián)想起他膾炙人口的《醉翁亭記》及《秋聲賦》等詞賦,祖籍廬陵(今江西吉安)的歐陽修似乎和洛陽沒什么關(guān)系。
其實不然,洛陽可謂是他步入仕途的第一個地標。歐陽修四歲喪父,家貧,其母以荻稈兒畫地教他識字。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歐陽修中進士,次年即任西京洛陽留守推官,年僅24歲,英氣勃發(fā),才華橫溢,與梅堯臣、尹洙(洛陽人)等文友結(jié)為至交,互相切磋詩文。
歐陽修在西京一“守”就是三年,其時國泰民安,政務(wù)清簡,城內(nèi)亦繁華似錦,從唐代以來栽培、觀賞牡丹花的民俗,此時可謂達到鼎盛之時。耳濡目染,他以少年之眼,看明媚 ;更以才子之筆,樂為牡丹書傳,于是就有了后來墨香四溢的《洛陽牡丹圖》和《洛陽牡丹記》,前者是浪漫的詩篇,后者是嚴謹?shù)目甲C。尤其是《洛陽牡丹記》,乃第一部關(guān)于牡丹較系統(tǒng)的學(xué)術(shù)專著,它從花品、花釋及風(fēng)俗三部分,詳盡講述了牡丹的前世今生及與洛陽的因緣。從此,百花中最美的牡丹仙子名歸于洛陽,因為“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因為“洛花自古未有若今之盛也”。 歐翁也堪稱是牡丹文化的奠基者和集大成者。歐陽修雖然在洛陽只呆了三年,以后還有幾次“出差”在洛陽短期逗留,但洛陽厚重的文化底蘊、洛陽牡丹的風(fēng)華絕代,想必陶冶、影響了他的一生。
宋仁宗景三年(公元1036年),“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范仲淹上章批評時政,被貶饒州。時為館閣?钡臍W陽修勇敢為他辯護,翌年亦被貶為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 僚友們都很關(guān)心他,時有書信往來,歐陽修曾給當時的峽州判官丁寶臣(字元珍),寫了一首《戲答元珍》的詩,抒發(fā)了自己的郁悶和達觀心態(tài):“春風(fēng)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殘雪壓枝猶有菊,凍雷驚筍欲抽芽。夜聞歸雁生鄉(xiāng)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這首詩亮色不多,然一句“曾是洛陽花下客”,氣度雍容,似足以抵御殘雪壓枝、春風(fēng)不度、野芳不發(fā)及多病思鄉(xiāng)等諸多消極因素,可見他與洛陽牡丹深深的緣分。
歐陽修為臣敢于秉公直諫,雖兩度遭貶但不改其衷;為官則造福一方百姓;為文既是詩文革新的領(lǐng)袖,也留下嘆為觀止的佳作名篇;為師更是獎掖后學(xué),提拔了王安石、曾鞏、蘇軾、蘇轍等人才,并與之一起被后世奉為“唐宋八大家”。而且,他又與長眠洛陽的范仲淹肝膽相照,這等人物真應(yīng)授予他為“洛陽市榮譽市民”。
曾寫下“當時絕品可數(shù)者,魏紅窈窕姚黃妃”的歐翁,若看到今日洛陽牡丹品種逾千、美艷絕倫的盛況,該不知多高興呢!
作者:紫 燁 通訊員:--
(責(zé)任編輯:永冰)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