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白嫩小泬10p,在线观看私人黄,色噜噜在线一区二区三区,看一级毛片国产一级毛片

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文化旅游 >> 文化中原 >> 中原瑰寶 >> 正文
最后的唐朝宮廷戲班
http://m.b6man.com 2010-9-21 來源:《記者觀察》 點擊:

高貴的“御戲”

    談起大弦戲的歷史,戴建平神采飛揚。
    戴建平是大弦戲劇團的前任團長、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他是目前我國惟一能掌握“唐朝宮廷梨園音樂——唐宋大曲”的人,被專家們稱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他創(chuàng)作的《杜鵑山》中“家住安源”等唱段在民間廣為流傳。
    他說,大弦戲起源于唐朝宮廷梨園御戲,相傳為唐玄宗所創(chuàng)。流傳至今有1300年的歷史,比號稱“戲曲之祖”的昆曲還要早四五百年。早已失傳了的唐宋大曲、宮廷音樂、原始劇目、古代的表演形式等,還原汁原味地在大弦戲中保留著。
    記者從濮陽縣大弦戲申報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材料上看到,唐宋時期大弦戲全部禁錮在皇宮高墻內(nèi),為皇室專用。自唐代始,每當一個朝代衰亡,便有一批宮廷樂師流向社會。唐朝衰亡后,宮廷梨園弟子紛紛遷往宋都開封。為紀念梨園的祖師爺唐玄宗,梨園弟子在朱仙鎮(zhèn)建了一座廟宇,俗稱“唐王廟”。直到解放前,開封朱仙鎮(zhèn)的群眾還敲鑼打鼓迎接到那里去的濮陽大弦戲班社,并四處傳告:“御戲進鎮(zhèn)了,都不要說狂話。”大弦戲的演員到街上買東西格外便宜,有的甚至不收錢。
    過其他劇種的演員都稱濮陽大弦戲演員為“師傅”,而大弦戲演員是從不稱其他劇種演員為師傅的。當舉行拜師收徒、起戲封箱、獎賞懲罰等重大活動時,必先拜“郎神”唐玄宗。人們尊大弦戲為戲劇之祖,“郎神”唐玄宗所創(chuàng)建的梨園戲為正宗。 在宋代,已基本形成了現(xiàn)在的大弦戲模樣,當時有不少文人雅士為大弦戲填詞,流傳至今的許多宋詞都是當時的大弦戲唱詞。北宋末年,當時最大的大弦戲戲班——“公興班”從宮廷走向民間,這便是濮陽大弦戲的前身。“公興班”相傳為唐玄宗欽封樂師的子孫所創(chuàng),被稱為正宗的宮廷大弦戲班。元代時,大弦戲借鑒胡樂樂器嗩吶,改制錫笛以代竹笛,加強了曲牌的表現(xiàn)力,并吸收了元雜劇的大量曲牌,逐漸趨于成熟。大弦戲樂曲文場抑揚頓挫、武場激越勁烈,素有“大弦戲過3天,小笛子還往耳朵里鉆”的美譽。“公興班”先后在濮陽、開封、漯河和山東菏澤等地表演,最后滯留在濮陽縣,至今千年不散。
    在戴建平看來,大弦戲是絕妙的藝術(shù)。他說,專家說中國古代音樂是無聲的音樂,因為只知道名字沒有聽過聲音,而唐宋大曲填補了我國古曲牌音樂斷代的空白。
    戴建平說,作為典型高雅音樂的唐宋大曲是曲高和寡。為了生存,大弦戲從廟堂之調(diào)淪為俗曲小令。從1952年到現(xiàn)在,除了申報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時演唱過一次,再也沒有演奏過唐宋大曲了。

孤獨的傳人

    一縷徐緩悠揚的錫笛的清音傳來,細膩柔和,余韻悠長。在濮陽縣大弦戲劇團家屬院的一間斗室里,62歲的戴建平重溫行云流水般的曲調(diào),感慨良多。
    畫面上身著紅色宮廷服飾的演員正在演奏唐宋宮廷音樂。這是2005年8月,濮陽縣大弦戲申報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時,特地為大弦戲劇團演奏的唐宋大曲中的五大套曲錄制的光碟。2007年年初,濮陽縣大弦戲被公布為全國首批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戴建平說,大弦戲有唐宋大曲和俗曲小令等七大聲腔,唐宋大曲是以演奏為主、演唱為輔的欣賞型曲牌,集唐詩宋詞及宮廷音樂為一體,是典型的陽春白雪。
    過去的曲牌有2000多個,保留至今的有180多個,經(jīng)常使用的有30多個,使用較多的有《浣溪沙》《步步嬌》《海里花》等。唐宋大曲是大弦戲中的精髓,曲調(diào)細膩高雅,旋律優(yōu)美動聽。五大套曲又是唐宋大曲曲牌音樂的上乘之作,可用純樂器演奏,也可歌舞樂混合演出,細吹細拉,纏綿悱惻。
    一支大曲幾句唱詞,往往能演唱十幾分鐘,《步步嬌》全曲6句詞,竟演唱了13分鐘。“七星北斗叩丹宸”中的“叩”字,行腔長達45拍。
    2008年2月28日,戴建平在北京參加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命名大會。專家這樣評價他:戴建平對大弦戲的伴奏樂器樣樣精通,熟練地掌握了前輩藝人傳授的300多支曲牌,演奏起來得心應(yīng)手,諳熟自由。他用簡譜記譜法整理出了《大弦戲音樂集成》(上冊)一書,為搶救和保護大弦戲這一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作出了貢獻。
    1958年,年僅10歲的戴建平師從古曲牌第六代傳承人常增善,學(xué)習古曲牌。那時,大弦戲沒有樂譜,靠口口相傳,經(jīng)過十幾年的刻苦學(xué)習,他掌握了大弦戲的300多個古曲牌。他是第一個使用簡譜來記錄古曲牌的人,并將大弦戲的190多個古曲牌匯編成書,使瀕臨滅絕的唐宋大曲等古代音樂得以傳承。他還運用古曲牌,為40多部歷史戲和現(xiàn)代戲設(shè)計了音樂唱腔。
    戴建平根據(jù)大弦戲音樂創(chuàng)作的錫笛獨奏《火龍陣》《黃河謠》,在全國嗩吶邀請賽上獲得銅獎。此錫笛樂器還深得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副主席時樂濛贊揚,稱之為全國罕見的民間音樂瑰寶。由戴建平設(shè)計的音樂唱腔《趙氏孤兒》、傳授的唐宋大曲《海里花》等在2004年河南省首屆民間傳統(tǒng)優(yōu)秀戲曲匯演中摘得5枚金牌和1枚銀牌。他創(chuàng)作的《火龍陣》《古澶新韻》,在河南省第六、第七屆民間音樂舞蹈大賽中獲銀獎。

辛酸的傳承

    萎縮的演出市場讓濮陽縣大弦戲劇團捉襟見肘。
    “大弦戲作為一個稀有的、具有歷史研究價值和獨特藝術(shù)價值的劇種,隨時都有可能滅絕。”2004年7月2日,河南省藝術(shù)研究院在《濮陽縣大弦戲劇團生存狀況的調(diào)查報告》中指出。
    報告中說:“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濮陽大弦戲演出市場逐年萎縮,演員平均月工資不足150元。”
    據(jù)了解,現(xiàn)在,演一場戲才500元,而一年里的演出時間只有5個月,一年演300多場,也就15萬元左右。這其中,30%留在團里作經(jīng)費用,15%必須交給演出地的演出公司,剩下的55%才是團里演員的工資。
    提起演的收入,劇團會計韓雙印滿腹辛酸。他說,劇團是自收自支的事業(yè)單位,F(xiàn)在,演一場戲500元左右,而一年的演出時間不到5個月,每人年收入不到2000元。有的一家?guī)卓诙荚趧F,生活就更加清苦。
    濮陽縣大弦戲劇團從農(nóng)村演出回來后,有的演員第二天就在街上賣起了燒餅。劇團放假后,臨時工回家種地,正式人員四處找活兒。
    團里沒有一間辦公用房,排戲要到外邊租賃場地。團里的服裝道具、舞臺設(shè)備極其陳舊。經(jīng)濟條件限制了演出的舞臺設(shè)備,演出質(zhì)量也受到影響,久而久之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從而削弱了它的市場競爭力。
    生存的窘境導(dǎo)致了人才的流失。因為耐不住清貧,不少人選擇了出走。1991年,濮陽縣大弦戲劇團在安陽文藝學(xué)校定向培養(yǎng)了27人,現(xiàn)在只剩下了6人,戴建平的8個弟子中也已有3個出走。后繼乏人成了大弦戲必須面對的嚴峻現(xiàn)實。過去大弦戲常演劇目有94部,現(xiàn)在常演劇目僅剩下20多部。1999年之后,再也沒有排過新戲。
    提起大弦戲過去的歲月,著名武生演員、75歲的杜恩榮說,那時的大弦戲曾唱紅黃河兩岸。1973年在鄭州與河南歌舞團的《紅燈照》對戲時,我們這里門庭若市。那時在本縣電影院演出時,場場爆滿,掌聲不斷。到農(nóng)村演出時,群眾常常是夾道歡迎。他們曾為德國、英國、法國等8個國家的外賓及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李先念等人進行專場演出。
    幾經(jīng)輝煌終落寞。現(xiàn)在主要是在農(nóng)村過古會、搞慶典、祝壽、續(xù)家譜時唱。由于收入低,近年來,先后有幾十名演員改行。劇團各行當青黃不接,大多劇目、曲牌、特技失傳,加上古大曲復(fù)雜難學(xué),大弦戲已經(jīng)處于消亡的邊緣。     

乏力的拯救

    大弦戲搶救工作在缺乏專項經(jīng)費的困境下默默進行。
    2004年8月6日,濮陽縣文化旅游局就制訂了大弦戲保護方案。近期目標是:為目前僅有的3位近80歲的老演員建立資料檔案;購置道具等舞臺設(shè)備;建立“大弦戲藝術(shù)學(xué)校”。遠期目標是:把濮陽縣大弦戲劇團升格為“河南省大弦戲劇團”,成立濮陽大弦戲文化發(fā)展公司,進行市場化運作。
    因為沒有資金,近期目標也難以實現(xiàn)。
    經(jīng)費的匱乏導(dǎo)致了人才的流失,后繼乏人成了大弦戲所必須面對的一個大問題。最古老的唐宋大曲目前全國只有戴建平一個人會。“我已經(jīng)60多歲了,我一死大弦戲就要失傳了,傳不下去可是我的一塊心病。”戴建平憂心忡忡地說。
    為了使大弦戲后繼有人,現(xiàn)在,戴建平精心傳授培養(yǎng)了以常紅栓、戴紅軍為代表的大弦戲唐宋大曲、錫笛演奏第八代傳承人。為了把大弦戲傳承下去,戴建平準備從老藝人那里對大弦戲中原有的400多部口傳劇本、100多個口傳古曲牌和已散失的部分俗曲小令進行搜集、整理,對大弦戲中獨特的表演技巧按生、旦、凈、丑各行當進行歸納整理,形成文字資料,傳于后人。
    處在艱難之中的濮陽縣主管部門,從漓江納西古樂藝術(shù)團看到了一絲亮光。他們也萌發(fā)了建立濮陽唐宋宮廷曲牌音樂藝術(shù)團的想法。
    濮陽縣文化旅游局在送給濮陽市文化局的報告中說:“納西古樂是明朝初期由屯墾官兵帶入云南的,納西古樂前身也是唐宋宮廷曲牌音樂。如今,納西古樂團每年演出150場,收入100多萬元。”“組建(濮陽唐宋宮廷曲牌音樂藝術(shù)團)后,可先在國內(nèi)大中城市演出,然后到東南亞演出,每年的演出收入會在150萬元以上。”
    “唐宋大曲屬于欣賞型的高雅音樂,它不受語言和國界的限制,如果政府投資成立一個純音樂、原生態(tài)的‘唐宋宮廷音樂團’,作為一個文化產(chǎn)業(yè)來抓,對它進行錘煉、包裝,通過這個平臺,‘唐宋大曲’這一千古絕唱一定能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戴建平說。

作者:殷孜涵
(責任編輯:遠紅)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
相關(guān)新聞
襄汾县| 阳谷县| 海城市| 诸暨市| 大英县| 石屏县| 仲巴县| 廉江市| 吴桥县| 崇州市| 大庆市| 广州市| 河津市| 连州市| 大关县| 繁昌县| 新源县| 新昌县| 象山县| 商水县| 凤凰县| 赫章县| 尼勒克县| 塘沽区| 抚远县| 云霄县| 丹东市| 正蓝旗| 务川| 娄底市| 威海市| 呼玛县| 搜索| 紫云| 济南市| 静海县| 孝感市| 宁武县| 澄迈县| 洪洞县| 南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