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渠如今每天游人如織
田永昌和李改云一起回憶往事 李康圖
閱讀提示
在河南,如果你喜歡旅游,一定去過紅旗渠景區(qū);如果你是電視劇迷,一定看過央視播出的《難忘歲月——紅旗渠的故事》;如果你愛好集郵,說不定藏有國家發(fā)行過的“紅旗渠”郵票。當然,如果你了解或生活在林州,用紅旗渠做商標的香煙、酒、水泥、汽車配件、鋁型材、撲克和食物等產品,相信你不會陌生。
紅旗渠,一條纏繞在太行山腰間的晶瑩水帶。她如一道天河,蜿蜒流淌1525.6公里,將山西境內的滔滔漳河水引入河南林州,滋潤了曾經干涸的大地和千萬人的心田,并成為今天人們心向往之的國家級旅游景點。
那些發(fā)生在修渠日子里的點滴往事,那些不幸犧牲在太行山上的工友,那些巾幗不讓須眉的“鐵姑娘”,那些至今仍然受惠于清清渠水而變得濕潤肥沃的土地,都已成為紅旗渠留給我們這個時代的壯美印記。紅旗渠蘊含的精神實質,也已成為一張永不褪色的“河南名片”!
紅旗渠今春降“旱魔”
“今年夏收俺們照樣豐產,俺村和周邊4個行政村的5000多畝莊稼沒受到一點旱情影響。為啥?紅旗渠立了大功!”8月25日上午,林州市任村鎮(zhèn)桑耳莊行政村黨支書桑崗生站在距村子不到1公里遠的紅旗渠旁,向記者講述他們今春如何降伏“旱魔”。
流經桑耳莊的紅旗渠是該渠總干渠(總干渠修到太行山分水嶺又分為三條干渠,分別流向西南、東南和正東方向),等于說從山西漳河流向林州的水尚未分流,桑耳莊就能提前“截流”使用了。“1982年,俺們把從渠里引入田地的灌溉水泥管道換成了鑄鐵管。今年開春,天氣大旱,俺們用市里撥的20萬元抗旱資金,加固了鑄鐵管,這樣一來澆地更方便了。”桑崗生說,因渠水充足,桑耳莊沒旱死一畝莊稼。
眼前的紅旗渠,仍然保持著竣工時的建筑結構,渠水清澈,源源不斷。站在山坡上放眼望去,綠油油的秋作物生機勃勃,一派豐收景象。“從修好到現(xiàn)在,渠水沒斷流過。”67歲的桑耳莊村民桑紅德說,當年他參與修建紅旗渠時,在山上待了半年多。“修這個渠,俺村老百姓最積極。”桑紅德感嘆,他們村曾是林州最缺水的地方。因為水,這個山村曾發(fā)生過兩起流傳至今的悲劇——
民國初年,桑耳莊村民須到近4公里遠的山坡上接泉水吃。有一年除夕,村里老長工桑林茂起五更上山,想趁早挑一擔水煮餃子?墒翘羲娜颂,桑老漢一直排隊到天黑才接滿一擔水。剛過門的兒媳心疼公爹,摸黑出門迎接老漢。兒媳剛接過擔子沒走幾步,被石頭絆倒,一擔水傾個精光。兒媳又氣又愧,回家懸梁自盡。滿腔悲憤的桑林茂埋葬了兒媳,大年初一領著兒子離家逃荒,自此再沒回過村。
。保梗玻蹦甓,村民桑清彬的老伴趙氏病危之際說“想喝口水”,子女們給她端來一碗混濁不堪的臟水。趙氏用手比劃著想喝鄰居家旱井里的水,子女馬上過去舀來一碗,她喝了幾口,瞪大眼說了句遺言“咱后代……要……打井,水……是命”。幾年后,趙家子孫選定新宅基地,頭件事就是用積蓄打了一眼旱井。
曾深深刺痛桑耳莊老百姓的“水患”,隨著紅旗渠的落成一去不復返。從1965年起,這個村莊依靠渠水徹底解決了日常飲水問題。1982年以后,家家戶戶用上了自來水,紅旗渠就變成了桑耳莊農田灌溉的主要水源。
沿著流經桑耳莊的總干渠前行,我們搜尋散落在紅旗渠的點滴往事……
- 受禪臺:見證曹丕奪位表演 2009-9-2 14:46:51
- 穆桂英和招討營的傳說 2009-8-24 10:31:22
- 汴京八景之鐵塔行云 2009-8-13 9:47:20
- 許昌張飛廟的五大奇觀 2009-8-12 15:24:41
- 三千年前的“立秋”迎接儀式 2009-8-7 14:24:46
- ·[交通]7條隧道貫穿中州大道 為老城與新區(qū)“解
- ·[交通]BRT車道多處受損太顛簸 整修還靠“打補
- ·[交通]十幾對列車晚點 鐵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氣]本周雷陣雨與高溫并存 局部將有高溫悶熱
- ·[天氣]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來三天依然陰雨
- ·[交通]中州大道綜合整治工程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