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市東南隅,一座陵園松柏翳翳、芳草萋萋。高不過四五米,周長也僅僅十余丈的陵墓中,沉睡著曼姓鄧國第十九位鄧侯吾離。
這陵,便是吾離陵,是現(xiàn)存唯一的鄧氏先祖陵墓。雖不甚起眼,卻意義非凡。我國百家大姓之一,總?cè)丝诩s700萬的鄧姓從何起源?歷經(jīng)夏、商、周、春秋延續(xù)了1300多年的鄧國緣何滅亡?鄧州境內(nèi),為何幾乎每個鄉(xiāng)鎮(zhèn)都有以“鄧”字命名的村莊?“鄧林”、“鄧墟”等神話傳說中提及的地方是否真的存在?在這座不起眼的陵墓上,可以找到有關(guān)“鄧”文化的點點滴滴。
吾離陵,天下鄧氏第一陵。
冒著淅瀝小雨,從鄧州市區(qū)沿東南方向行約3公里,即來到吾離陵所在地八里王居委會。松柏翳翳、芳草萋萋的吾離陵前,鄧國的歷史濃縮在一通墓碑的幾行楷體小字中:鄧州在夏、商、周三代為鄧國,秦時置穰鄧二縣,隋文帝開皇三年置鄧州,1913年改為鄧縣,1988年復(fù)稱鄧州。
吾離是曼姓鄧國第十九位鄧侯,也是第一位見于正史的鄧國國君,有“中興之君”之盛名,《春秋左傳》有所記載。其陵墓是現(xiàn)存唯一的鄧氏先祖陵墓,人稱“天下鄧氏第一陵”。
春秋時期,鄧國是南北相爭之地,吾離對內(nèi)大力發(fā)展農(nóng)桑,鼓勵冶鐵鑄造,“鄧師鑄劍”聞名天下;對外廣結(jié)鄰好,與列國建交,甚謀求安定的周邊環(huán)境……
緊靠吾離陵北側(cè)有個村,叫吾離冢。村中老年人說,他們的祖先是吾離陵守陵人,世代繁衍漸成村落。他們經(jīng)常在吾離陵附近撿到陶豆、陶鬲等器物殘片,后經(jīng)文物部門鑒定是春秋時代的。
古老傳說,見證鄧州悠久歷史。
有關(guān)“鄧”的神話傳說,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
《山海經(jīng)》描述“夸父追日”說夸父在渴死時“棄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鄧林,鄧林密廣數(shù)千里”……神話傳說中的“鄧林”,《詢子·儀兵》、《史記·禮記集解》等的記載,就是現(xiàn)今的鄧州市林扒鎮(zhèn),古代稱“鄧林鎮(zhèn)”。
《路史·卷十三》記載,炎黃二帝時,一個以登(鄧)命名的遠(yuǎn)古部落出現(xiàn)在今鄧州市一帶,這一部落的首領(lǐng)鄧伯溫曾在黃帝時加入中原地區(qū)的部落聯(lián)盟,并隨黃帝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
鄧地又名“鄧墟”,相傳和舜有關(guān)。堯欲傳位給舜,但舜認(rèn)為應(yīng)由堯的兒子接位,遂漫游天下避至河南。舜來到“鄧墟”,他的朋友雄陶、方回、續(xù)牙等七人與其相見。舜受禪接替了天子之位,七人才和他分手道別。
今鄧州市趙集鄉(xiāng)朱崗?fù)醮逡粠В駠鴷r還叫“舜友鄉(xiāng)”,村西一土丘,名“七友墟”。七友墟上曾豎一碑,詩云:“大舜受禪七友墟,萬古高風(fēng)莫能步。四千年來此間老,誰過故墟題一句。”
神話與傳說為古老的鄧州平添了幾分遐想與神往。有史可考的是,鄧州夏、商、周三代為國!睹骷尉膏囍葜尽酚涊d:“夏,帝仲康封其子于鄧。”自此始有鄧國。
為何要以“鄧”為名?崔偉偉說,鄧繁體字寫作“鄧”,由“登”和“阝”合成,“登”是五谷成熟的意思,“阝”即“邑”字,是城邑的意思。“‘鄧’字說明,古時鄧州是富庶之區(qū),適合建都立邑。”
3200年歷史,鄧姓文化源遠(yuǎn)流長。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
鄧姓因曼姓鄧國而產(chǎn)生,已有3200多年歷史。夏,帝仲康封其子于鄧,自此始有鄧國。商王武丁大封諸侯,公元前1264年將其叔父曼季封于鄧地,曼季建立曼姓鄧國,為一世鄧國侯。
唐《元和姓纂》:“鄧,曼姓,殷時侯國也。春秋時,鄧侯吾離朝魯,后為楚文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宋《姓氏急就篇》:“鄧,古國名,本曼姓,其后稱鄧氏。”
夏集鄉(xiāng)的鄧營、腰店鄉(xiāng)的鄧莊、九龍鄉(xiāng)的鄧崗……幾乎每個鄉(xiāng)都有以“鄧”字命名的村莊。鄧州境內(nèi)以“鄧”字命名的村莊很多,僅叫“鄧崗”、“鄧莊”的村莊就有十幾個。
“噬臍莫及”,述說鄧國亡國歷史。
鄧國歷經(jīng)夏、商、周、春秋延續(xù)了1300多年,后被楚國滅掉,對此《春秋左傳》有詳細(xì)記載。成語“噬臍莫及”即源于鄧國亡國的故事。
王羲之的《南陽鄧氏族譜源流序》:“粵稽鄧氏,自商武丁封其季父曼于河北(指漢水以北)南陽之鄧,遂以南陽為郡,鄧國為姓,分封食采,世襲侯爵,歷晃、徽、慶、桓、昆、史、暉、浩、煦、杞、熹、怡、沛、璧、淳、衡、略,至宣,字吾離,經(jīng)十九代……再傳尚、粹及淵,計二十二世”……
淵即鄧祁侯。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出兵攻打其領(lǐng)地北側(cè)的申國。申國在鄧國東北部,而鄧國在自楚國入申的孔道上,申、楚兩國交往,必須經(jīng)過鄧國。楚文王向舅舅鄧祁侯提出借道鄧國的要求。鄧國的三位大臣騅甥、養(yǎng)甥、聃甥苦口勸諫鄧祁侯要提防這個外甥,可鄧祁侯不聽勸告一意孤行答應(yīng)了“伐申借道”的要求。
楚文王滅了申國后,就發(fā)動了對鄧國的戰(zhàn)爭。公元前678年,鄧國被滅。歷史典故“噬臍莫及”也由此產(chǎn)生并流傳下來。唐代胡曾有詩云:“鄧侯城壘漢江干,自謂根深百世安。不用三甥謀楚計,臨危方覺噬臍難。”
因國得氏,鄧姓人丁枝繁葉茂。
《鄧姓的遷徙和分布》記載,鄧姓因國得氏后,人丁興旺,枝繁葉茂,不斷有人自鄧地向外播遷。
歷戰(zhàn)國、秦至漢代,由于戰(zhàn)亂、官職調(diào)遷等原因,部分鄧氏后人移至今四川、陜西、廣東、江蘇等省。
西漢,鄧況一族徙居新野,子孫以農(nóng)桑為業(yè),至東漢時出了太傅、高密侯鄧禹,為劉秀中興漢室立下大功,滿門顯貴,成為當(dāng)時最顯赫的大家族。宋《古今姓氏書辨證》載:“鄧氏自中興后累世寵貴,凡侯者29人,公2人,大將軍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余待中、將、大夫、郎、謁者不可勝數(shù)。”
東漢,有人誣告鄧悝、鄧弘等人曾反對立漢安帝,鄧氏外遷至湖南、湖北、山西等地逃難;西晉,鄧叔攸遷至福建,后又分支泉州等地;東晉,中原鄧氏大舉南遷,多分布于江西、江蘇等地;唐初,尊皇命中原鄧氏遷至福建漳州、泉州……
3200多年的遷徒、繁衍和發(fā)展,鄧姓人如今已遍布全國,且在美國、英國、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也都有分布。現(xiàn)今鄧姓總?cè)丝诩s有700萬,成為我國百家大姓之一。
鄧氏圣地,鄧氏宗親尋根謁祖。
吾離陵是鄧州悠久歷史的見證,也是鄧氏先祖留給后人的寶貴文化財富,它使鄧州成為鄧氏宗親尋根祭祖的圣地。
上世紀(jì)90年代以來,先后有美國、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的數(shù)十萬鄧氏宗親回到鄧州尋根謁祖,拜祭吾離陵。
鄧國、鄧姓、鄧州,一個“鄧”字從遠(yuǎn)古用到今天,成為貫穿古老鄧州數(shù)千年歷史的主線。吾離陵,默默地見證、述說、記錄著這一切……
- ·[交通]7條隧道貫穿中州大道 為老城與新區(qū)“解
- ·[交通]BRT車道多處受損太顛簸 整修還靠“打補
- ·[交通]十幾對列車晚點 鐵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氣]本周雷陣雨與高溫并存 局部將有高溫悶熱
- ·[天氣]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來三天依然陰雨
- ·[交通]中州大道綜合整治工程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