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厚重河洛文化為基礎的百戲劇《洛神》演出場面 記者 陳占舉 攝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宋代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司馬光的這一千古名句,道出了洛陽歷史的厚重與滄桑。
“華夏之源、絲路起點、千年帝都、牡丹花城”,如今,憑借這四張亮麗的城市文化名片,洛陽成為境內外旅游者向往的目的地。
省第十次黨代會在“洛陽四大戰略定位”中,賦予洛陽“建設國際文化旅游名城”的發展目標。
省委常委、副省長、洛陽市委書記李亞說,省第十次黨代會提出的支持洛陽建設國際文化旅游名城,推動中原文化走向世界。這充分體現了省委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責任擔當和文化自覺,也體現了省委在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中的廣闊視野和博大胸懷,更體現了省委對洛陽發展的重視和“加快構筑全國重要的文化高地”的清晰路徑。
看優勢,建國際文化旅游名城適時順勢
作為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洛陽擁有5000余年文明史、4000余年建城史、1500余年建都史,在中國八大古都中建都最早、歷時最長、朝代最多,文化旅游資源得天獨厚。
洛陽市文物局局長余杰說,作為隋朝大運河中心與絲綢之路東方起點交會處,洛陽自古萬商輻輳、文化薈萃,曾先后6次進入世界大城市之列。建設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復興古都洛陽曾經的權威性地位和國際性名望,是洛陽戰略定位應有之義。
“文化旅游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也是讓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李亞9月9日在龍門石窟世界文化遺產園區專題調研時指出,文化傳承創新體系是洛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九大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產業體系中,旅游業是五大主導產業之一,文化產業是五大特色產業之一。要搶抓機遇、深挖潛力,努力走出一條具有洛陽特色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道路,致力把洛陽打造成國際文化旅游名城。
洛陽,值得驕傲的還有龍門石窟、白云山、老君山、雞冠洞、龍潭大峽谷等39家A級景區,其中5A級景區5家、4A級景區16家、3A級景區13家,3A級以上景區數量在全國地級市中名列前茅。
洛陽市旅游發展委員會主任王曉輝介紹,作為中國旅游城市國際影響力20強之一,洛陽市今年前9個月接待游客總人數8952.17萬人次,同比增長11.21%;旅游總收入716.66億元,同比增長15.63%。
根據國際旅游規律,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時,就會步入成熟的度假旅游經濟,休閑需求和消費能力顯著增強。2015年我國GDP總量達67.67萬億元,人均約為8016美元。但我國每年人均出游才2.98次,離發達國家居民的8次以上還有很大差距。國家旅游局分析指出,到2020年,我國人均GDP有望突破1萬美元,旅游消費的需求將呈現爆發式增長。
正是由于旅游消費市場的巨大空間和潛力,全國各地都在競相發展旅游產業,競爭日趨激烈。對洛陽來說,抓住這次建設國際文化旅游名城的難得機遇,就會乘勢躍上一個新的發展層次;否則就會錯失機遇,就意味著落伍。
“豐富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美麗宜人的自然風光,是洛陽城市發展中最具優勢、最具競爭力的要素,更是創建國際文化旅游名城的堅實基礎。省委提出洛陽建設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可謂恰逢其時、適時順勢。”洛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炳旭說。
視短板,建國際文化旅游名城提升空間大
什么是國際文化旅游名城?
洛陽市副市長魏險峰介紹,國際文化旅游名城一般在國際上都具備較高知名度,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遺存、豐富的旅游資源,種類多樣、特色鮮明、吸引力強、可游度高的旅游產品體系,完善的、符合國際通行旅游標準的旅游公共設施和服務體系,游客比例中入境游客占相當比重,是對國內外游客有較強吸引力的國際型旅游城市和重要旅游目的地。
建設國際文化旅游名城,洛陽優勢不言而喻,但對照標準,短板不容忽視。
從旅游資源開發看,目前除龍門石窟、白馬寺、關林等幾個重點景區外,其他一些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還較低。特別是單體資源、分散開發多而相對集中不足、規模不大,產業鏈短、增值服務少,每個景點停留時間短,加上沒有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演藝項目,形不成規模和品牌效應,產生不了市場影響力。
從旅游收入看,2015年洛陽旅游總收入僅相當于青島的66%、西安的72.6%、杭州的35.4%、蘇州的41.3%。游客人均消費不足800元,僅為成都的70%、杭州的41.9%、青島的44.9%、廈門的53.7%。游客人均停留天數2.25天,而西安是3.38天。
從游客結構看,國內游客多、國外游客少,國際化程度不高。2015年洛陽市每百名游客中境外游客還不到1人次,成都、廈門、杭州等城市分別是洛陽的1.2倍、5倍、2.7倍。
從硬件設施看,與旅游發達城市相比,洛陽通達國內主要客源城市的航線、高鐵班次較少,特別是國際通達性較差,入境游客需異地周轉、進出不便。
從城市風貌看,洛陽城市高樓大廈鱗次櫛比,給人感覺“千城一面”,尤其是城市的窗口——火車站、汽車站等處,歷史文化元素少、“古”味不足。
同時,專家也指出,在當今經濟話語強勢主導下,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幾乎和經濟實力、開放程度息息相關。這意味著一個孤芳自賞的文化古跡之地,再值得玩味,也未必夠得上“國際文化旅游名城”。洛陽必須繼續加大開放,積極參與全球經濟分工、持續保持經濟繁榮,才能更好地支持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建設。
循路徑,留住“底片”建好“客廳”
羅馬非一日建成。洛陽建設國際文化旅游名城,需要以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為切入點做好頂層設計,用好規劃“指揮棒”,做到“彰顯洛陽特色、突出華夏氣派、具有國際水準”。
李亞指出,要以國際化思維、國際化標準來規劃建設國際文化旅游名城,探索建立國際旅游合作機制,不斷提升洛陽文化旅游的國際知名度。要彰顯洛陽歷史文化特色、山水特色、全域特色,充分展示洛陽古都文化、河洛文化、絲路文化,奠定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核心區地位,著力打造美麗洛陽新畫卷。
城市是建設國際文化旅游名城的首要“名片”和主要“會客廳”。
李亞5月11日在老城區調研時指出,推動歷史文化基因融入城市建設、融入群眾生活,構建古今輝映、板塊互簇、山環水潤的城市形態風貌,積極做好歷史名城、名鎮、名街、名村保護建設,留住老洛陽的“底片”,建好新洛陽的“客廳”,把洛陽打造成傳統與現代交會、古韻與新風交融的國際文化旅游名城。
老城區作為洛陽市最早的建成區,是洛陽的根系所在、靈魂所在。老城區委書記楊劭春表示,將緊緊圍繞“留住老洛陽的‘底片’,建好新洛陽的‘客廳’”,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努力實現歷史文化資源大區向文化旅游強區的蝶變,打造歷史與現代交融、古韻與新風交會的歷史文化傳承創新示范區。
傳承好文化,讓文化之“根”深深扎進名城。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全國政協委員、洛陽師范學院校長梁留科教授說,建設國際文化旅游名城,洛陽必須充分挖掘豐富獨特的河洛文化,整合根文化資源,形成最具震撼力的“根在河洛”精品旅游線路。
偃師市委書記宋義林說,著眼于傳承創新華夏歷史文明,偃師市將以中國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建設為引領,以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商城考古遺址公園、漢魏故城考古遺址公園為依托,塑造中華文明源頭和精神家園品牌。同時,充分利用偃師是河洛文化重要發源地、客家先民首次南遷出發地等根親文化優勢,積極發掘偃師根親文化資源。
讓古文化“活”起來,講好“洛陽故事”。
梁留科說,洛陽應借鑒《印象劉三姐》《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大夢敦煌》《大宋·東京夢華》等這樣制作精美、演繹精湛、格調高雅的旅游文化演藝作品,探索和總結演藝精品化、市場化的運作經驗,開發河洛文化大型精美演藝節目。推出河洛文化系列動漫、電影和電視連續劇,講好“洛陽故事”。
開發好“洛陽禮物”,讓游客帶走、傳播洛陽。
洛陽市委黨校科研處副處長時麗茹建議,洛陽市應促進多元文化的共生與融合,開發一批富有洛陽特色、便于攜帶、價格適中、能多次購買、有紀念意義的文創旅游產品,讓游客把洛陽的旅游“帶回去”,使其成為新的城市文化符號。
融合發展,開辟全域旅游新天地。
龍門石窟世界文化遺產園區管委會主任于迎說,洛陽市應借助“互聯網+”、大數據等,按照“旅游+”的理念,積極引導旅游與文化、體育、生態等產業跨界融合,加快“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轉變,推動景區轉型升級,增強洛陽對游客的吸引力,提升洛陽文化旅游業的國際影響力。
游以文而興,文以游而榮,城以文化旅游而名,文化與旅游相融合,這是洛陽打造國際文化旅游名城的必由之路。
乘著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和省第十次黨代會的春風,洛陽在大步邁向國際文化旅游名城。
- 洛陽市新增兩家4A級旅游景區 2016/11/25 11:18:22
- 鳥瞰洛城 雪霽美如畫 2016/11/24 11:23:48
- 洛陽市旅游行政執法培訓會舉行 2016/11/24 11:15:01
- 洛陽市A級旅游景區數將破四十?希望很大 2016/11/23 11:56:07
- 省旅游局擬確定洛陽嵩縣白云山旅游度假區為省級旅游度假區 2016/11/23 11:5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