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寺緬甸風格佛殿落成
http://m.b6man.com 2014/7/2 8:28:35 來源:洛陽市旅游局 點擊:次
金人入夢白馬馱經,讀書臺高浮屠地迥。6月30日,千年古剎白馬寺,花繁木秀,莊嚴肅穆,寄托著中緬兩國人民深厚“胞波”情誼的白馬寺緬甸風格佛殿圓滿落成,隆重舉行剪彩典禮。正在我國訪問的緬甸聯邦共和國總統吳登盛率高級參訪團一行出席落成儀式。
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王作安、中緬友好協會副會長耿志遠、外交部駐緬甸大使楊厚蘭、外交部亞洲事務特使王英凡等出席了落成典禮及相關活動。
河南省委副書記、省長謝伏瞻,副省長張廣智,省宗教事務局局長彭亞平,省外僑辦主任宋麗萍等出席了相關活動。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法師等佛教界人士出席了儀式。
洛陽市領導陳雪楓、李柳身、鮑常勇、沈慶懷、王敬林、尚英照等參加相關活動。
王作安在致辭時說,中緬兩國山水相連,世代友好。60年前,中緬印三方領導人共同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誕生,為促進國與國關系的健康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中緬兩國人民的友好關系中,佛教始終是一條牢固的紐帶。緬甸風格佛殿在洛陽白馬寺落成,將成為中緬佛教交流的又一個重要標志,吳登盛總統親自參加落成典禮,讓我們感受到緬甸政府對促進兩國交流的高度重視,代表了緬甸人民對中國人民的深情厚誼,必將給兩國人民帶來幸福和吉祥。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將一如既往熱情支持中緬兩國佛教界開展友好交流與合作,鞏固佛緣盛果,書寫新的華章。
吳登盛在致辭時對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中國佛教協會、河南省及洛陽市有關部門的熱情接待表示感謝。他說,緬中兩國自古以來友誼源遠流長,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經互派高僧進行佛教等文化交流。緬甸政府和緬甸人民集體捐贈的佛殿在白馬寺落成,該佛殿完全按照仰光大金塔樣式移植,是在緬中兩國政府與人民精心協作與共同合作下完成的,是一座象征緬中兩國人民友好的新里程碑,突顯了緬中兩國的持久友誼、互信合作。希望凝聚著緬甸人民良好意愿和祝福的佛殿,能給中國帶來和平、幸福、喜悅與繁榮,衷心祝愿緬中兩國友誼地久天長、萬古長青。
白馬寺方丈釋印樂致感謝詞。他說,雄偉壯麗、獨具緬甸佛教建筑風格的佛殿在白馬寺圓滿落成,是中緬友好交流史上的又一座豐碑,必將載入中緬兩國友好交流的史冊。他表示,廣大僧眾一定會借此次法會勝緣,努力保護和管理好中緬友誼的豐碑——緬甸風格佛殿,發揚光大菩提心,創建無限美好的人間樂土。
謝伏瞻在省政府舉行的午宴上致辭。他說,中國先賢孔子說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在這萬木蔥盛的仲夏時節,我們榮幸地迎來了緬甸聯邦共和國總統吳登盛閣下一行來到河南省考察訪問,共同參加白馬寺緬甸風格佛殿落成儀式,見證中緬兩國濃厚的“胞波”情誼。中緬兩國人民永遠是好鄰居、好朋友、好伙伴,誠摯邀請總統閣下和參訪團各位朋友繼續關心和支持河南省與緬甸的友好交流與合作,推動雙方共同發展與繁榮,造福于兩國人民,也期待總統閣下和更多緬甸朋友來河南考察訪問。
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后官辦的第一座寺院,佛教起源于印度,發展興盛在中國,佛教由中國先后傳入越南、朝鮮、韓國、日本以及歐美等國,因此白馬寺被佛教界譽為“釋源”“祖庭”。洛陽曾長期作為中國的國都,又是佛教傳播弘揚的中心,因而在中緬友好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洛陽市志•交通志》中,有一段文字專門介紹“洛陽通撣國道”, 撣國就是緬甸境內的古國。在洛陽和緬甸的兩千年友好交往中,這正是一條友誼之路、和平之路。
緬甸風格佛殿是白馬寺內繼泰國風格佛殿、印度風格佛殿后,第三座外國捐建的佛殿建筑。該殿位于白馬寺院西北側、泰國風格佛殿西側,南北長108米,東西長65米,總面積7020平方米,東、西、南、北各有主門一道。佛殿按照仰光大金塔樣式,按照3:1的比例移植,以喜慶的紅色和富麗的金色為主色調。
在落成典禮儀式上,吳登盛向白馬寺移交緬甸風格佛殿相關資料,贈送了佛教裝藏圣物。隨后,吳登盛一行還在佛殿內進行了佛事活動。
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王作安、中緬友好協會副會長耿志遠、外交部駐緬甸大使楊厚蘭、外交部亞洲事務特使王英凡等出席了落成典禮及相關活動。
河南省委副書記、省長謝伏瞻,副省長張廣智,省宗教事務局局長彭亞平,省外僑辦主任宋麗萍等出席了相關活動。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法師等佛教界人士出席了儀式。
洛陽市領導陳雪楓、李柳身、鮑常勇、沈慶懷、王敬林、尚英照等參加相關活動。
王作安在致辭時說,中緬兩國山水相連,世代友好。60年前,中緬印三方領導人共同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誕生,為促進國與國關系的健康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中緬兩國人民的友好關系中,佛教始終是一條牢固的紐帶。緬甸風格佛殿在洛陽白馬寺落成,將成為中緬佛教交流的又一個重要標志,吳登盛總統親自參加落成典禮,讓我們感受到緬甸政府對促進兩國交流的高度重視,代表了緬甸人民對中國人民的深情厚誼,必將給兩國人民帶來幸福和吉祥。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將一如既往熱情支持中緬兩國佛教界開展友好交流與合作,鞏固佛緣盛果,書寫新的華章。
吳登盛在致辭時對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中國佛教協會、河南省及洛陽市有關部門的熱情接待表示感謝。他說,緬中兩國自古以來友誼源遠流長,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經互派高僧進行佛教等文化交流。緬甸政府和緬甸人民集體捐贈的佛殿在白馬寺落成,該佛殿完全按照仰光大金塔樣式移植,是在緬中兩國政府與人民精心協作與共同合作下完成的,是一座象征緬中兩國人民友好的新里程碑,突顯了緬中兩國的持久友誼、互信合作。希望凝聚著緬甸人民良好意愿和祝福的佛殿,能給中國帶來和平、幸福、喜悅與繁榮,衷心祝愿緬中兩國友誼地久天長、萬古長青。
白馬寺方丈釋印樂致感謝詞。他說,雄偉壯麗、獨具緬甸佛教建筑風格的佛殿在白馬寺圓滿落成,是中緬友好交流史上的又一座豐碑,必將載入中緬兩國友好交流的史冊。他表示,廣大僧眾一定會借此次法會勝緣,努力保護和管理好中緬友誼的豐碑——緬甸風格佛殿,發揚光大菩提心,創建無限美好的人間樂土。
謝伏瞻在省政府舉行的午宴上致辭。他說,中國先賢孔子說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在這萬木蔥盛的仲夏時節,我們榮幸地迎來了緬甸聯邦共和國總統吳登盛閣下一行來到河南省考察訪問,共同參加白馬寺緬甸風格佛殿落成儀式,見證中緬兩國濃厚的“胞波”情誼。中緬兩國人民永遠是好鄰居、好朋友、好伙伴,誠摯邀請總統閣下和參訪團各位朋友繼續關心和支持河南省與緬甸的友好交流與合作,推動雙方共同發展與繁榮,造福于兩國人民,也期待總統閣下和更多緬甸朋友來河南考察訪問。
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后官辦的第一座寺院,佛教起源于印度,發展興盛在中國,佛教由中國先后傳入越南、朝鮮、韓國、日本以及歐美等國,因此白馬寺被佛教界譽為“釋源”“祖庭”。洛陽曾長期作為中國的國都,又是佛教傳播弘揚的中心,因而在中緬友好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洛陽市志•交通志》中,有一段文字專門介紹“洛陽通撣國道”, 撣國就是緬甸境內的古國。在洛陽和緬甸的兩千年友好交往中,這正是一條友誼之路、和平之路。
緬甸風格佛殿是白馬寺內繼泰國風格佛殿、印度風格佛殿后,第三座外國捐建的佛殿建筑。該殿位于白馬寺院西北側、泰國風格佛殿西側,南北長108米,東西長65米,總面積7020平方米,東、西、南、北各有主門一道。佛殿按照仰光大金塔樣式,按照3:1的比例移植,以喜慶的紅色和富麗的金色為主色調。
在落成典禮儀式上,吳登盛向白馬寺移交緬甸風格佛殿相關資料,贈送了佛教裝藏圣物。隨后,吳登盛一行還在佛殿內進行了佛事活動。
作者:李東慧 通訊員:未知
(責任編輯:張樹坤)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
相關新聞
- 2014年黃河小浪底觀瀑節開幕 2014/7/2 8:25:00
- 洛陽:旅游商品唐三彩地動儀獲“大地獎”金獎 2014/7/1 8:31:49
- 洛陽市領導赴新安縣調研旅游工作 2014/7/1 8:27:44
- 洛陽正式榮膺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城市 2014/6/30 8:50:11
- 洛陽鄉村游:“原生態”要搭“旅游元素” 2014/6/26 8:58:13
- ·[交通]7條隧道貫穿中州大道 為老城與新區“解
- ·[交通]BRT車道多處受損太顛簸 整修還靠“打補
- ·[交通]十幾對列車晚點 鐵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氣]本周雷陣雨與高溫并存 局部將有高溫悶熱
- ·[天氣]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來三天依然陰雨
- ·[交通]中州大道綜合整治工程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