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開封 風雅汴梁:鼓樓涅槃 再現(xiàn)古城厚重
http://m.b6man.com 添加時間:2014/12/31 17:30:31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在我國,大凡古老的城市都建過鐘樓、鼓樓,鐘樓、鼓樓是我國古代城市用于報時和顯示威嚴的建筑物,也是我國古代城市文明的標志之一。據(jù)《開封勝跡志》記載,城內原有鐘、鼓二樓,東西相望,以報昏曉,相傳為宋太祖所建。然而宋代鐘、鼓二樓早已不復存在。到了明初,在宋代鐘、鼓二樓遺址上又建起了鐘、鼓二樓。
對開封地方史頗有研究的劉海永說,開封鼓樓被譽為中國最早的城市鼓樓,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 ,位于鼓樓街西口,又名譙樓。史料顯示,鼓樓的臺基高三丈,磚砌甕門,通東西大道。臺上建樓兩層,各三間,距地面高約七丈。上層周圍有游廊欄桿,登樓遠望,全城在目。樓上南間架有牛皮巨鼓一面,直徑約1米,聲音深沉渾厚,能傳數(shù)十里。東西檐下各懸巨匾一塊,西檐下額題“聲震天中”,東檐下額題“無遠弗屆”。民國時期,就有“看鐘樓到西安,看鼓樓到開封”的說法。
開封鼓樓 數(shù)次重修
明朝開國之始,朱元璋擬建都開封,盡管后來開封沒有成為明代的首都,但開封鼓樓和鐘樓卻于公元1379年(明洪武十二年)被當時的河南都司都指揮使徐司馬建了起來,這比初建于公元1384年(明洪武十七年)的西安鐘樓早了5年,比北京鼓樓早建40余年,是中國最早的城市鼓樓。市文物公園局局長劉順安做客開封網談鼓樓復建時說,開封鼓樓原高36米,只有后建的西安鐘樓(主樓三層檐,總高36米)才可與之相媲美,故有“中國的鐘樓在西安,鼓樓在開封”之說。
開封鼓樓在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重修,因時遇久雨成災未竣。明天順五年(公元1461年)再修,又因黃河決口停工。當時謠傳修鼓樓有水災之患,所以鼓樓日久不修破廢,時人稱“破鼓樓”。
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鎮(zhèn)守太監(jiān)呂憲力排眾議,毅然重修,結果平安無事。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第三次攻打開封,明統(tǒng)治者以水代兵解圍,洪水將存在了一個多世紀的鼓樓淹廢。
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鼓樓又進行復建?滴醵四辏ü1689年),河南巡撫閻興邦又組織重修,但后又遭損壞。
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河南巡撫李鶴年對鼓樓進行大修。辛亥革命后,鼓樓北隅建天中飯莊一座,天中飯莊與鼓樓間架有天橋,可相互通行。1928年,馮玉祥二次主豫時,將第一層樓改為“中山圖書館”,上層改為“消防隊”和“新聞聯(lián)合會”。樓頂中央增建一尖塔式四方樓,四面裝有巨型自動鐘。臺基西南懸掛一口火災報警大鐵鐘。1930年前后,一樓“中山圖書館”又改為“通俗圖書館”。1948年開封第一次解放時,臺基上兩層樓為炮火所焚,僅剩下一座臺基。
新中國成立后,曾多次對臺基加以整修,作為節(jié)日檢閱觀禮臺和全市廣播宣傳中心。1976年11月,被拆除辟為廣場,從此,鼓樓在開封消失了37年。
2001年12月17日,《開封日報》第六版刊登了記者趙國棟的文章——《何時再現(xiàn)鼓樓雄姿》,較早提出了鼓樓復建的呼聲。10年之后的2011年3月,開封宋都古城文化產業(yè)園區(qū)晉升為國家級文化產業(yè)示范園區(qū),鼓樓復建被列入2012年開封市十大重點旅游項目工程。
2013年10月,新鼓樓復建完成。復建后的鼓樓主體仍為古代城門類建筑,共有三層,高28.2米,南北長32米,東西寬27米,5米高的樓門可供車輛、行人通過。這座素有“中國最早鼓樓”之稱的歷史遺跡在消失幾十年后重新向世人展示它的嶄新風姿。
開封鼓樓
故事多多
開封鼓樓作為開封市的標志性建筑,遐邇聞名。清代詩人馮應泰在《登鼓樓》的詩中寫道:“危樓高矗壯天中, 極目新城百尺雄。梁園繁華歸逝水,宋家議論散秋風。地鐘嵩岳千層翠, 險亙黃河萬古虹。興廢不堪登眺感,疏砧又動夕陽紅。”鼓樓迎來了不少的文人墨客,而關于鼓樓的歷史,更是有著說不完的故事。
古代的晨鐘暮鼓一般體現(xiàn)在鐘樓和鼓樓之上,眾多城市都是鐘樓在東、鼓樓在西,兩座樓為一條直線,其中鐘樓為城市中心。而開封的鼓樓卻一反常態(tài),處在古城開封的中心位置,這也成為后世爭論的一個焦點。
除了鼓樓位置之謎之外,鼓樓之上懸掛的牌匾也有說不完的故事,在原鼓樓上懸掛的“聲震天中”和“無遠弗屆”8個大字,皆為楷書,甚見筆力。其中,“聲震天中”4個大字,更為海內外書法家所稱贊,與鼓樓一樣享有盛名。數(shù)百年來,凡文人墨客來汴者無不到此大飽眼福。雖然“聲震天中”匾額上落有題款,但只說明重修之事,并未說明何人所寫。而“聲震天中”這4個被譽為書法絕筆的大字究竟出自哪位大家之手,卻一直眾說紛紜,是古城開封一個不大不小的“懸案”。
關于何人所提匾額,后世引出了許多傳說。早年傳說“聲震天中”這4個大字出自一獄吏之手,此人因傾盡心力,書后累病而亡。到20世紀50年代,李村人先生著《開封名勝古跡散記》時,說這4字是杞縣秀才孟鼐所書。20世紀80年代初,據(jù)書法名人靳選先生說:這幾字相傳是其祖上靳標崧所書。原鼓樓上方巨匾“聲震天中”出自誰手,一直眾說紛紜,成一“懸案”。
至于“聲震天中”牌匾的下落,近幾年才有答案。對開封地方史頗有研究的劉海永說,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修繕鼓樓時,將“聲震天中”牌匾卸下,有人請北書店街的中原照相館照了一張相片,之后牌匾又懸掛在鼓樓上。后來,鼓樓及牌匾均毀于戰(zhàn)火,唯一留下來的一張底片保存在蒿國全先生的家里。多年來,蒿先生精心珍存,每當有愛好書法的朋友到家中玩時,也只讓他們看一看底片,從未洗印。現(xiàn)在,這唯一的底片已由蒿先生捐贈給中國翰園。李公濤先生親自指定人沖洗、放大、鐫刻成碑,立于中國翰園之中,使“聲震天中”重放異彩。
開封鼓樓
古城名片
現(xiàn)在,不論由東向西進入穆家橋街,還是由西向東進入西司門街,首先映入眼簾的都是千米之外坐落于道路中間的一座高大建筑——開封鼓樓。行至鼓樓之下,臺基寬大敦實。抬頭仰視,鼓樓層高俊美,青磚綠瓦構建的建筑高大莊嚴。鼓樓臺基四周有巨幅朱仙鎮(zhèn)木板年畫,臺基之下東西方向有單向兩車道的機動車道。臺基南北有進入鼓樓的通道,記者趕到之時,正值鼓樓內部裝修,記者有機會進入鼓樓內部登高觀景,體會鼓樓之大美。
由鼓樓臺基北側通道拾級而上,行至臺基半腰,可見臺基上半部為封閉的中空大廳,大廳四面無窗,但寬闊的廳堂在燈光的掩映下顯得無比威嚴。再沿階梯向上,可入臺基頂部——鼓樓一層大廳。大廳四面有窗,陽光透窗而入,廳內異常明亮。門柱、窗臺等仿古木制建筑顯得沉穩(wěn)大氣,雕梁畫棟顯得極富文化氣息。
穿過廳門通向臺基外露的平臺,可俯瞰腳下通過鼓樓樓門連綿不斷的車輛、行人。臺基觀景平臺與一樓大廳四周相通,廳外平臺寬闊;時值菊香滿城之季,臺基觀景平臺四周菊花環(huán)繞,清香四溢。在觀景平臺不僅可欣賞菊花盛開美景,又可觀望鼓樓廣場繁華場景;入夜時分,再繞基臺行走,即可身臨花香四溢之地,亦可全視鼓樓夜市熱鬧。
離開臺基觀景平臺再登高,進入鼓樓二層大廳,廳內設計與一樓大廳相似,此廳亦有觀景走廊。廊寬一米有余,一人漫步,隔欄觀景頗有韻味;兩人并行,邊敘邊觀景略感擁擠。站在觀景走廊,略有登高之感。憑樓觀景,十分適合。由樓西視,車流、行人由街口涌入街道;再向東看,行人、車流三面分流,而置身樓上宛如身臨其境,卻無擁擠之感。觀賞之時,伸展四肢,倍感身心輕松愉悅。
再臨高登樓,進入鼓樓三層。三層為頂層,只有大廳,已無觀景平臺或走廊。游走在頂層大廳,有一種極目遠眺的沖動。推窗目視四周,大宋戲樓在北,紅墻灰瓦,樓后以及四周宋式建筑已成群連片;向東可遠眺數(shù)里,滿眼是中式、歐式等各式建筑;仿古快捷賓館在南,灰瓦紅字十分醒目,高樓身后建筑若隱若現(xiàn);向西可眺望御河附近美景,游人如織的場景盡入眼底。
環(huán)顧四周,鼓樓頂層高出周圍的大部分建筑,遙想百年以前,佇立樓上,必能觀賞城內景象;暮鼓敲起,定會響徹城墻內外。如獨自登樓,可觀景視物,靜思細想世事人生;結伴而游,可談古論今,談論世事輪回。身處鼓樓,可體會鼓樓再次崛起之不易,感受古城人民之勤勞;身處鼓樓,一夜之間可夢回大宋,看盡市井悠閑生活。
復建的鼓樓定會成為古城開封的一張名片。
(作者: 責任編輯:劉巍)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