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春秋】“詩中雄伯”呂公溥
http://m.b6man.com 添加時間:2014/12/22 17:17:37 來源:洛陽市旅游局 點擊次數(shù):
呂公溥是呂履恒之孫,呂守曾之子,“詩工言情,真摯凄惋,入人心脾”,袁枚稱其為“詩中雄伯”。著有《寸田詩草》,并有傳奇《彌勒笑》傳世,是目前所見最早、最完整的十字調(diào)梆子腔劇本。
1 呂公溥家世
呂公溥是呂履恒之孫,呂守曾之子。呂守曾是呂履恒的第三子,字待孫,號松坪,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舉人,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進士,曾官河北完縣知縣,擢宣化知府,累官至山西布政使。
呂公溥(1727—1805),字仁原,號寸田,又號髯癡,平生未出仕,晚年主持閿(wén)鄉(xiāng)書院,《中州先哲傳·文苑》有傳。呂公溥晚年酷愛王羲之《蘭亭帖》和王鐸書法,終日揮毫,不知疲倦。文字外惟事偃息(休養(yǎng),歇息),自稱愛眠道人。
河南省社科院王永寬研究員指出,呂公溥的著作有《寸田詩草》8卷,附《詩余》1卷,被《中州藝文錄》卷24收錄!洞缣镌姴荨番F(xiàn)存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其侄呂燕昭刻本,河南省圖書館有收藏,《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著錄。卷前有袁枚序,署“錢塘袁枚拜序,時年七十有三”,可知是袁枚于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所作。刊本之末又有呂燕昭跋,于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所作。
洛陽學者趙跟喜先生收藏有《寸田詩草》一本,我有幸翻閱,稿本紙張發(fā)黃,稍有破損,已經(jīng)有所修補。此外,稿本上還有紅筆批注及圈點。從稿本中可以看到呂公溥《自敘》及其寫家人的詩歌如《母夫人》《伯兄》《兩姊》《兩妹》《內(nèi)人》《妾王氏》等,其中《母夫人》詩云:“拜母南行去,高天一雁斜。北風寒吹雪,游子遠離家。廣漢浮初日,青山帶晚霞。逾年春二月,歸看故園花。”可見呂公溥對母親的深厚感情。
除《寸田詩草》外,呂公溥最重要的著作是梆子腔劇本《彌勒笑》傳奇,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定稿,今存作者手稿。
2 傳奇《彌勒笑》
在《彌勒笑》傳奇卷前有呂公溥自序:“竊嘗謂詩變?yōu)樵~,詞變?yōu)榍,至于曲,幾無可變矣。關(guān)內(nèi)外優(yōu)伶所唱十字調(diào)梆子腔,真嘉聲也,或即曲之變也歟?歌者易歌,聽者易解,不似聽紅板曲輒思臥也。但嫌說白俚俗,關(guān)目牽強,不足以供雅筵,余乃取《夢中緣》為藍本,改為之。”
從序文可知,呂公溥欣賞十字調(diào)梆子腔,但不滿梆子腔流行劇本的俚俗。其改作的目的是既要使用梆子腔的形式,又要使其文詞宜于“供雅筵”。清代戲曲家張堅的昆曲劇本《夢中緣》進入了呂公溥的視野。張堅,生 于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卒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少有才名,卻仕途蹇滯,沉淪幕僚而無所大遇。他親歷了昆曲由盛而衰的轉(zhuǎn)折過程,在“雅奏不見賞”之時,仍然執(zhí)著于昆曲劇本創(chuàng)作,著有《玉燕堂四種曲》傳奇集,包括《夢中緣》《梅花簪》《懷沙記》和《玉獅墜》。
《彌勒笑》寫的是蘇州一位名叫鐘心的書生與三位女子(翰林學士昆山人文岸之女文佩蘭,鐘心姑母之女娟娟,文佩蘭侍女輕云)之間姻緣巧合,終成眷屬的故事。呂公溥將佛教“未來佛”彌勒置放在世俗社會中,以笑口常開的布袋和尚(亦稱大肚彌勒佛)形象出現(xiàn)在戲曲舞臺上,力圖走出宗教文化圈,回歸中國戲劇本源,寓教于樂、寓德于樂,以文化娛樂的形式來詮釋人生。
呂公溥在《彌勒笑》自序中云:“余今造此一戲,非以崇佛教也……此一戲也,萬古千秋,西教胥益,后之憑吊者,呼我謂圣人弟子也可,即呼我謂彌勒化身也,亦無不可。”由此可見,呂公溥在《彌勒笑》中寄托了點化眾生的思想。
《彌勒笑》的突出特點,就是按照梆子腔的曲調(diào)來撰寫唱詞,其中除少數(shù)曲詞使用舊曲牌如《滿庭芳》《小蓬萊》外,全是十字調(diào)句式,而且全是“三三四”句型!稄浝招Α肥侨缃袼娮钤、最完整的十字調(diào)梆子腔劇本。
另外,在每一出的結(jié)尾,呂公溥還擅于集句,如第三出《癡尋》,結(jié)尾處有“踏遍蒼苔入徑深(司空曙),碧云初斷信沉沉(劉禹錫)。可知劉阮逢人處(許渾),不辨仙源何處尋(王維)”四句詩句,巧妙集詩,畫龍點睛地點明這出戲的主要內(nèi)容。
在王永寬看來,“《彌勒笑》獨特的體例與作者的文才,決定了它在文學史和戲曲史上都應當受到特別的重視”。
3 袁枚稱其“詩中雄伯”
呂公溥既是戲曲家,又是詩人。據(jù)《新安縣志》記載,呂公溥“嚴守唐宋之界,詞從己出,從不剽竊。……詩工言情,真摯凄惋,入人心脾”。袁枚在《寸田詩草》序中稱其為“詩中雄伯”。
呂履恒、呂謙恒相繼去世后,呂復恒之子呂法曾繼續(xù)教家族子弟學詩,曾經(jīng)于一年之內(nèi),與家族子弟相唱和得詩千余首。呂氏家族子弟間相互熏陶,切磋詩藝,蔚然成風。清代詩人楊槐對此亦有記載:“自履恒、謙恒享名后,其子侄輩法曾、守曾、仰曾等昆弟數(shù)十人,皆靈運惠連(謝靈運及族弟謝惠連,俱為謝氏家族成員,擅長作詩)之選,向山生乎其間,得以觀摩漸染,所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者與。”呂氏子弟有大量的詩作,其中一部分就是反映日常交流內(nèi)容的“家詩”。
以呂公溥《寸田詩草》卷6為例,有27首詩歌屬于“家詩”,這些“家詩”中常蘊含著對子孫輩的訓誡,如《賦得詩是吾家事答示從侄》:“詩是吾家事,平生愧未工。古人不相待,寂寞許誰同。高樹遲巖月,寒泉咽澗風。容聲遺書冊,披讀感無窮。”呂公溥在詩中勉勵從侄們努力讀書,無愧先人,將學詩、讀詩的良好家風傳承下去。
呂公溥在《寸田詩草·自敘》中回憶了幼時學詩的經(jīng)歷,他說自己“四歲始能言,六歲從諸兒輩嬉戲,口咿呀學語為歌聲,先大人(指呂守曾)鄙之,口授詩五六十首,自是暇則即以為歌歌之。”呂守曾所口授者半為唐人五七言絕句,其余則呂履恒《夢月巖詩集》、呂謙恒《青要集》、呂復恒《清壑堂詩集》等諸集中句,可謂家傳詩學。
除了交往著名詩人袁枚,呂公溥還與戲劇家張堅、詩人張開東、小說家李綠園等交往密切,在文壇留下許多佳話。
李綠園,本名李海觀(1707—1790),字孔堂,號綠園,亦號碧圃老人,祖籍河南新安。他以長篇小說《歧路燈》確立了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李綠園開始構(gòu)思、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歧路燈》。他在家中埋頭寫作近10年,完成了小說的主體部分,即前80回。后因出仕為官,他中止了該小說的寫作。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李綠園辭官還鄉(xiāng),之后再次回到祖籍新安,繼續(xù)寫作《歧路燈》,并最終完稿。
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呂公溥在新安縣與李綠園再見面時寫有《贈李孔堂二首》,其一歌頌兩人高山流水般的友誼:“吾鄉(xiāng)風教至今醇,萬里歸來一故人。流水高山清以越,太羹元酒淡而真。忘言穆欣來相對,得句推敲妙如神。惟我兄弟君第我,懸榻更解詎嫌貧。”兩人的見面被時人譽為乾隆年間中原文壇的一大盛事。
(作者:余來水 責任編輯:劉巍)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