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恩敕造鑒忠堂,亭旨胡同生榮光。穿過東街向北過向陽街西拐,便是亭旨胡同。同行的新鄭市博物館館長杜平安介紹說,隆慶年間,因和首輔徐階政見不和,高拱稱病歸家靜養(yǎng)。朝中諸事,隆慶帝依舊請高拱拿主意,就不斷有圣旨送達新鄭,高閣老跪接圣旨的街面被時人喚作亭旨胡同,一直沿用至今。新鄭市博物館現(xiàn)在還珍藏有黃帝賜予高拱的圣旨。順著胡同西望,高閣老舊日恭敬接旨的盛大肅穆場景,似乎就在眼前閃現(xiàn);叵脒@條充滿神圣和榮耀的小胡同過往的繁盛,今人生起無限敬仰之情。說話間,胡同南側(cè)一座拱形二層古樓房映入眼簾。杜館長說這就是鑒忠堂寶謨樓,民間又稱接旨樓或接旨亭。原先樓面闊三間8米,進深7米,高約10米。墻身和穹頂均用青灰磚以白石灰粘砌。檐下斗拱,正面辟一高2米、寬1.3米的大門,門栕下設(shè)石門墩。歷經(jīng)半個世紀(jì),上層的寶謨樓已遭毀壞缺失,只剩底層的鑒忠堂殘缺不整地靜立著。史料記載,當(dāng)時高閣老上書請旨:自祖父起三代人先后多次蒙受先皇和當(dāng)今圣上的垂愛與封賞,受賜封的圣旨、金銀綢緞、珠寶玉器等物品未敢擅自享用,因積聚日多,現(xiàn)無妥當(dāng)?shù)胤焦艽,又恐損壞對上不敬。祈請圣上恩準(zhǔn)在高家一閑置空地建房,儲放御賜物品,供后人敬仰。皇帝御批準(zhǔn)建,賜銀兩,并親筆提名“鑒忠堂”。
四門出殯身后事,閣老墳前人敬仰。高拱在一生30多年的政治生涯中,勤政革新,清正廉潔,任人唯賢。晚年因受誣陷被罷官,回八卦洞故居閉門著書立說,留存有《問辨錄》、《春秋正旨》、《高文襄公集》等著作。后來冤案得以平反昭雪,追贈太師,謚文襄公。高閣老的一生充滿了傳奇故事,辭世后也不例外。據(jù)當(dāng)?shù)乩陷吶苏f,在高閣老死后,都想著陪葬品必定很豐厚,不少盜墓賊就蠢蠢欲動。為提防盜墓,高家人就抬著四口棺材從新鄭的四個城門同時出殯,迷惑眾人。這就是當(dāng)?shù)貍髀勔丫玫?ldquo;四門出殯”。
據(jù)《新鄭縣志》記載,“閣老墳”在新鄭縣城西北二里地處,約有30畝地大。高拱陵園內(nèi)由南向北有石坊和拱形大門樓,門前有一對石獅把門。二門內(nèi)神道兩側(cè)立有石猴、石羊、石豬、石兔、石馬、石人等儀仗,左右有廂房。神道直通“明三暗五”的大殿,殿后60米有墓冢,圍冢種有意為“五龍捧壽”的5棵柏樹。整個陵園,肅穆莊嚴(yán)。遺憾的是,陵園建筑早年就已遭破壞,如今空留龐大的黃土墓冢靜立在瑟瑟秋風(fēng)之中,似乎在低訴著高閣老生前的輝煌過往。據(jù)當(dāng)?shù)厝苏f,高家族人為了便于給高閣老看守陵園,便在就近的村子居住,久而久之,該村也被改稱閣老墳村,直至現(xiàn)在。
歲月變遷,高拱似乎已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是“高閣老的秤沒星”、“雄才高拱調(diào)侃嚴(yán)嵩”、“歪核棗兒皇封貢品”等關(guān)于高拱的富有傳奇色彩的傳說,依然在新鄭大地滋養(yǎng)著一代又一代人,常說常新,經(jīng)久不衰。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zé)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