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細雨敲打著窗欞,寧靜中便有了婉轉低回繞梁不止的滴滴答答。從正在修編的王氏家譜草稿里拉回思緒,一幅移民遷徙的圖景浮現(xiàn)在眼前……明初洪武年間,一個老太太帶著九個兒子挑擔負重,曉行夜宿,從山西陽城來到洛陽的龍門西山。老太太指了指一條荒蕪的小山溝,這里便成了家族定居的王溝。
如今,這里卻沒了王溝,也沒了王氏家族。若干年后,九個兒子再次遷徙,分散開來,沿著伊河上下定居在欒川、嵩縣、伊川、偃師等地。頗為糾結的是,之前的家譜時空有所堵隔,有近百年時間的缺失。這里面蘊含著什么樣的人文密碼?歷史煙塵似乎阻隔了我們回望的視線,不由人不啟程去親身尋找一段丟失的歷史。
對于這段歷史,之前的文字僅僅用了“因時勢所迫”五個字一筆帶過。這五個字,讀來實在令人感到一絲沉重、一絲窒息。
在西去龍門不遠的地方,通過走訪散居此處的王氏族人,我們得知了這樣一個口口相傳的說辭:600多年前的王溝,王氏先人辛勤稼穡,使荒蕪的山溝綠樹成蔭田陌成片。與之相鄰有一座皇家官辦寺廟,叫“皇覺寺”,寺旁還有一口古井。后來因為土地和祖墳,王氏族人與寺廟有了糾紛并引發(fā)命案,王氏族人遭到官府的通緝抄家,于是星夜各自逃離了王溝,祖碑也被丟棄到了古井中……如今的王溝綠樹蔥蘢虬枝勁干,一片草木葳蕤里,不知埋藏了多少歲月滄桑。
“時勢”者,當時之情勢也。“所迫”,即被動地接受。王氏后裔再次擇地而棲,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然而,這樣一個存在的事實為什么家譜要避諱呢?合上家譜,不由思緒萬千。我們的民族,是被儒家文化思想浸潤了的,自然處處尊崇和恪守儒家先賢的教導。儒家先賢曰: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還有一種說法:為尊者諱恥,為賢者諱過,為親者諱疾。春秋時期魯國公子慶父謀殺太子般,遭國人唾棄,后不得已亡走他鄉(xiāng)。但是史書上只簡單地記敘了這件事:“公子慶父如齊”,再不多說一字。一個“如”字,即掩蓋了“弒君”“賊奔”這樣的事實。諱莫如深,深則隱。一個家族的歷史大概也需有所選擇地隱去吧。流血命案、官府通緝,自然不是什么光宗耀祖的好事,家丑還不可外揚,家譜怎能記載呢?!故而,即以“因時勢所迫”來一言概之避之,諱莫如深之。
也正是這“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揉搓出了多少歷史的謎團、錯覺和誤傳,使后人一代代窮其所有地去探究,踏破鐵鞋去求索破解。如今已經(jīng)步入一個新的時代,但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仍不乏此類現(xiàn)象,比如說:報喜不報憂,該揚的揚,該隱的隱;或者說,如何報喜,如何報憂,何時報喜,何時報憂,需權衡利弊據(jù)情形來定。為尊者諱是為了我們所處的社會,為親者諱是為了自己的家族臉面,為賢者諱是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
古人在《元圣宗譜序》里說:先治其國,必齊其家,家之要在譜……是的,家譜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家譜可為正史之補充,家譜中蘊含了豐富的歷史和文化代碼,對于中華民族的傳承起到了很大作用。說明真相,厘清疑團,也是我們民族一個剖面的文化傳承。
小雨漸漸停息,天空仍鉛云低垂,得到滋潤的田野重又生機盎然。這段丟失的家族歷史終于尋了回來。幸哉!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