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莢樹命很賤,栽到哪兒都能活。但皂莢很有用,入藥、洗衣均可。”但凡在農(nóng)村生活過的人,記憶中似乎都有關(guān)于皂莢樹的故事。南嶺村是嵩縣飯坡鄉(xiāng)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人口百余人,均為劉姓,祖上同根,民風淳樸。村里老人說,明末,劉氏兄弟從山西移民至此,種下皂莢樹,庇佑村子。數(shù)百年來,這棵皂莢樹幾經(jīng)劫難依然蒼勁,見證了小村的發(fā)展變化。
南嶺民居,依山就勢,錯落有致,至今還保留著很多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土房子。古皂莢樹樹干粗壯,差不多四個成年人才能合抱,仔細觀察,其樹干已中空,樹洞內(nèi)足以放下一張小桌子。 有關(guān)古皂莢樹的歷史,當?shù)夭]有太多記載,只有村民口口相傳。村里的老人劉建華為我們描繪了古樹歷史的輪廓。
明朝末年,河南一帶連年大旱,飛蝗成災(zāi),糧食顆粒無收,加之朝廷賦稅徭役繁重,民不聊生,人口銳減。為滋生人丁,恢復生產(chǎn),朝廷便從人口稠密的山西洪洞縣往河南移民,墾荒生產(chǎn)。如今的南嶺村劉姓族人便是當時移民至此的劉氏四兄弟的后裔。
話說四兄弟落戶南嶺村后,在村子東西南北四角,各栽種了一棵皂莢樹,以作紀念。數(shù)百年間,這四棵皂莢樹不斷生長,根深樹茂,默默守護劉氏家族繁衍生息。
1958年,全國“大煉鋼鐵”時,大量林木被砍伐煉鋼。當時,南嶺村三棵古皂莢樹被砍,保留了一棵紀念先祖。 歲月悠悠,劉氏家族也像古皂莢樹一樣枝繁葉茂,從最初的四兄弟發(fā)展到如今的百余人。
古皂莢樹無需澆水,也不用施肥,依然生生不息。夏天,大片的樹蔭涼兒,成為村民憩息納涼的好去處;秋天,皂莢成熟,紛紛落地,婦女們便會來撿拾保存。劉建華說,用棒槌搗碎后的皂莢,會產(chǎn)生如肥皂一樣的泡沫,可以洗衣,也能洗頭發(fā),不僅洗得干凈,還帶著一股皂莢的清香;用皂莢刺熬制的膏藥,能拔毒消腫。在貧困年代,皂莢成為村里最低廉、也最有用的洗滌用品和中藥材。
時至今日,已經(jīng)很少有人再用皂莢去洗衣,而皂莢刺抗癌的藥用價值逐漸被挖掘和認可。在嵩縣,皂莢樹也因此被作為經(jīng)濟林木推廣。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