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李世民任命中書侍郎于志寧兼任皇太子李承乾師傅。李承乾妨礙農(nóng)時,營造宮室,累月不止;又嗜好鄭、衛(wèi)淫靡之樂;還私引突厥人進入內宮,所為多不法,嚴重違犯“太子不準與外官交通”的皇家律條。
眼看李承乾要走上絕路,于志寧苦言勸諫。李承乾竟至喪心病狂,派遣刺客張師政、紇干承基刺殺于志寧。二人趁夜色潛入于志寧宅第,卻發(fā)現(xiàn)于志寧貴為太子師竟居住在氈帳中;昏暗的燈光下,他正凝神閱讀書籍;木板床上稻草為褥,破氈為被。于是二人悄然離去,因為天理人心告訴他們,不能泯滅良知殺害于志寧這樣的好人清官。
義是一種社會公理,凡有良知之人,不論是高官富豪,還是黎民百姓,即便是盜賊刺客,都會遵守!肚f子》里的奴隸起義領袖盜跖,曾坦言自己的行盜規(guī)則:“能猜出屋里的財物是圣,帶頭進入屋子是勇,最后退出屋子是義,適時下手是智,分贓均勻是仁。這是大盜的五種素質。”盜跖所說的大盜,是指像他這樣官逼民反的百姓,名為盜賊,實則義士,因為他們只盜富人的不義之財,不盜窮人的勞動所得,所以能夠得到很多人的同情。
像張師政、紇干承基這樣的刺客,也都有自己的行刺規(guī)則,即只殺惡人貪官,不殺好人清官,并不是只認錢不認人。這些盜賊刺客的所作所為,印證的是“盜亦有道”的思想,反映的是躬行道義的社會良知。《資治通鑒》里,司馬光對不殺好人清官的刺客,是持褒揚肯定態(tài)度的。
公元420年六月,東晉權臣劉裕禪代司馬氏,建立南朝宋政權,為根絕民望,殺盡司馬氏宗親后人。司馬氏子孫中唯有司馬楚之一人逃入寺廟,假扮和尚,才躲過大難。后來司馬楚之輾轉渡江北上,在江淮一帶聚集人馬與劉裕隔江對峙。劉裕派遣刺客沐謙潛伏到司馬楚之身邊,而司馬楚之毫無察覺,視沐謙為心腹,關懷備至。一天晚上,沐謙裝病,想趁司馬楚之探視時下手。果然,司馬楚之聞沐謙病,親自熬了湯藥探望,情意勤篤,勝過父兄。沐謙終于良心發(fā)現(xiàn),覺得自己不能殺害這樣的忠厚之人,于是從席子下抽出匕首,坦白了身份,并做了司馬楚之的貼身保鏢,形影不離。這個沐謙是躬行道義的,他不滿劉裕濫殺無辜,面對善良放下了屠刀。
東漢靈帝熹平年間,宦官曹節(jié)、程璜賣官鬻爵,魚肉百姓,天下洶洶。議郎蔡邕憂國憂民,乃上書朝廷細數(shù)曹節(jié)、程璜罪惡,懇請靈帝嚴加懲處。靈帝覽奏嘆息,進入內室更衣。曹節(jié)此時恰巧在殿中,趁機偷窺奏章,對蔡邕所言一覽無余,殺心頓起。當天,曹節(jié)即與程璜密謀,指使爪牙誣告蔡邕誹謗朝政,下洛陽獄,“減死一等,與家屬流放朔方(漠北),不得以赦令免除”。接著,程璜女婿、將作大匠陽球派遣刺客陰謀刺殺蔡邕于流放途中,刺客感念蔡邕忠義,又是天下文學領袖,不忍下手而返。陽球又兩次派遣刺客行兇,皆不為其用。蔡邕輾轉抵達朔方后,陽球又賄賂朔方部主,使毒殺蔡邕。部主素知蔡邕美名,不肯助紂為虐,反以真情告于蔡邕,并暗中派人保護。蔡邕因此才幸免于一次次陰謀暗殺。
五代時,后晉忠武節(jié)度使萇從簡好奪人珍寶,他人凡有奇物,索之不得,不惜殺人越貨。許州有一富家,祖?zhèn)饕粭l玉帶,乃稀世珍寶,萇從簡索之不得,即派遣二名士卒夜入其家殺人劫奪。二卒翻墻潛入其家,隱藏于院落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上,暗暗觀察動靜。月色映照下,只見夫婦二人互敬互愛,粗茶淡飯,吟詩酬唱,其樂融融。二卒竊嘆:“我等殺人劫寶,傷天害理,蒼天在上,必遭報應。”于是跳下大樹,以實情相告,并叮囑夫婦:“或獻出玉帶以保性命,或速速逃離家園。我二人當逃亡以避禍。”遂翻墻遁去。
善惡難欺天地,公道自在人心。躬行道義是植根于人們靈魂之中的文化基因,代代沿襲,血脈相傳!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