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大都有一股子犟勁兒,重氣節(jié),“認死理兒”。譬如東漢洛陽令董宣,為了除暴安良,得罪了皇帝的姐姐,皇帝命人按著他的腦袋給公主磕頭賠罪,竟然按不下去!算他運氣好,碰到了清醒的皇帝,沒有被砍頭,伯夷、叔齊卻硬生生讓自己絕食而死。
伯夷、叔齊是親兄弟,商末貴族出身。他們不滿周武王“叛商”伐紂,不吃周糧,逃到偃師首陽山吃野菜,后來意識到連野菜都姓“周”,遂絕食而死。 伯夷、叔齊無疑有自己的信仰,倘若投效明主,或許能有一番作為,可這倆人的腦子里,顯然缺少“變通”這根弦。
唐代狄仁杰也是有信仰的人,但他就靈活多了。狄仁杰的墓,位于白馬寺山門外,狄仁杰的故事,洛陽人張口就來。在洛陽民間,大概沒有比狄仁杰更神秘、更傳奇、更有人氣的好官了。作為神探,他以清正廉明、斷案如神著稱,擁有眾多粉絲。
不多說狄仁杰的辦案手段有多高明,只說他在人生重要關頭表現(xiàn)出來的超凡智慧。狄仁杰是被唐高宗李治提拔重用的,李治給了他充分的信任,任命他當國家最高法院的長官(官號大理寺丞)。大將軍權善才誤砍了皇家墳頭上的樹,李治要殺了他。狄仁杰冒死進諫,話說得巧妙:“陛下若為一棵樹殺一個將軍,后人會怎么評價您呢?臣不敢奉旨殺善才,陷明君于不仁不義。”
你看,他先給皇帝戴一頂“明主”的高帽,又自稱此舉是為維護“明主”名聲?嗨幷{得這么甜,皇帝怎會不聽勸?他比只會梗脖子的董宣“狡猾”多了!李治死后,武則天登基,改了唐朝天下。有些大臣為表對李唐的忠誠,誓死不從武則天,結果死得很慘。狄仁杰就“圓滑”多了:雖然李治待我不錯,但他老婆甚有才干,應該也是一個好皇帝。只要能為國家和人民做好事,何必為在誰手底下當官較真兒呢?
清官也分段位,最高段位的清官,只忠誠于正義和真理。 后來,武則天的侄子誣告狄仁杰謀反,狄仁杰不待“屈打”便迅速認罪:“對對對,我是要造反。”唐律規(guī)定,一問就承認謀反的可免死,狄仁杰才不會“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他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那一派的。他忍辱負重,靜待時機,施計上奏武則天,洗脫了冤屈,重獲重用。 視死如歸,全一人氣節(jié)固然不易,但舍去虛名,保全性命謀蒼生之福更為可貴。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