舂臼
http://m.b6man.com 添加時間:2014/10/27 10:09:27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在開封的老城區(qū),街巷縱橫的拐角,總會看到舂臼,仿佛一位離開戰(zhàn)場的將軍,不再面對硝煙不再廝殺,靜靜地守望或者懷想。曾經(jīng)的煙塵味道漸漸被時光稀釋。杵和臼原本是一對得力干將,丟失了杵的臼,顯得形單影只,偶爾的雨水會澆灌其間,臼越發(fā)顯得落寞和無奈。
對于作物的去殼,先民最初僅僅通過手或腳的搓揉,使谷物脫粒、脫殼。后來,人們逐漸發(fā)明了杵、臼等脫粒和脫殼的工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從考古資料和歷史文獻看,杵有木、石、陶等質地,臼則有地臼、石臼、木臼和陶臼幾種。舂臼粗糙、笨重。它雖上大下小,但能夠蹲坐如鐘,不可動搖。其中間凹處如瓷碗口,向四周展開呈“V”狀,加上底座全高70厘米左右,一般多為紅石雕琢而成。
許慎《說文解字》曰:“臼,舂臼也。古者掘地為臼,其后穿木石。”我在《天工開物》中見過舂臼的圖片,貌似木質的,與開封現(xiàn)存的舂臼還是有所不同。開封不靠山,但是卻是石材打造的舂臼,笨拙的模樣,好像石器時代的文物。舂臼,該是老百姓過去最常用的工具。開封緊臨黃河,優(yōu)質黃河大米就在家門前。每到收獲季節(jié),舂臼便在砰砰的勞作聲中忙碌,只聽得萬戶舂米聲。舂臼包容稻米的放蕩不羈,任憑其氣焰囂張,舂臼巋然不動,忍受杵的反復錘擊和堅硬稻子的四處飛濺。收獲的稻子是金黃色的,在舂臼里不斷被碓舂打,逐漸脫去稻殼而成糙米,再逐漸脫糠而成白米。
我們老家不種稻子,但是卻有舂新麥的經(jīng)歷。我們把新打的小麥舂去皮兒叫“麥仁”,仁義的“仁”,可以替代大米熬湯喝。依稀記得那一年的月光格外潔白,收獲的季節(jié),在月光下舂麥仁的溫馨一幕。因為舂臼不是家家都有,有時一個家族才一個,所以就需要輪流舂。這家工作,那家排隊等著。孩子們跟在旁邊湊熱鬧,不時搭把手干。有時單人舂,有時雙人舂,也有時3人同時舂。往往是掌握不了技巧,常常累得滿頭大汗。母親說,一定要掌握其節(jié)奏韻律,可以用4個字來概述:提、舉、落、舂。母親一邊指點我們不要下蠻力,一邊用手掌快速地把小麥推向臼心脫皮。小時候,我由于用力不當,手握得太緊,掌心還鼓起一個血泡呢。
鄰居大娘喜歡燒香拜佛,她告誡我們小孩兒不要浪費糧食,說地獄分為十八層,第十二層就叫春臼地獄:在世時浪費糧食和污言穢語罵街者,死后將打入舂臼地獄。
一想起來就叫人發(fā)憷。
如今,這些遺存不多的沉甸甸的舂臼,無論是在我的家鄉(xiāng)還是我寓居的這座古城,都已經(jīng)不多見了。僅存的舂臼總會叫人想起歲月過往的片段和曾經(jīng)經(jīng)歷的一些往事。
(作者:劉海永 責任編輯:高曉婷)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