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青
http://m.b6man.com 添加時間:2014/10/23 9:03:56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汴京,暴雨之夜。
溫青,和他真誠請來的學者、朋友,在城南一家茶社聚會。
耿占春、劉恪、蕭開愚、任崇喜、張曉林、孫玉亮、曹洪蔚和我。
在這之前,軍旅詩人溫青又打印出的他的詩集送我。
詩人蕭開愚是第一次見面,知道他游學德國。后被耿占春推薦,受聘于河南大學文學院,和他一起被聘請的還有先鋒小說理論家劉恪。
溫青即將換防,他想聽聽大家對他詩歌寫作的意見。
盡管是雅間,還是能夠聽到外面大雨瓢潑的聲響。
我去之前,給溫青寫了封信,就給大家讀了一遍。
記得我是專門挑選了一個中式古典信封,信箋上是豎排書寫的,落款鈐了我的印章。
對于溫青,實話實說,我了解不多,只是僅僅從他送我的自印詩稿中得出的印象,難免狹隘。
信的大意:
溫青的詩歌都讀過了。我有一個明顯的印象,詩人太多的歌唱,偏偏詩人出生的地方曾經(jīng)是中國災難最深重的地區(qū),我想溫青的父輩一定飽嘗過饑餓的折磨……但是,我在溫青的作品中,沒有讀到苦難!
我后來為此在一篇文章中專門提到,1997年在法國,北島對路經(jīng)的柏樺說過這樣的話,如果我們這代人寫不出我們這代人的命運,我們的苦就白受了。
在我朗讀過寫給溫青的信后,耿占春溫和地插了句:啥時間中森能給我寫封信就好了。
雅間的空氣頓時松弛了不少。
別人的談話內(nèi)容,我沒記住。
晚宴改在西大街一家海鮮館。
豪雨中分別時,溫青向每個人都行了標準的軍禮。
我不知道這個濕淋淋的夏夜在詩人心田會完成什么樣的播種,在我后來讀到溫青“我終于回到家鄉(xiāng)信陽”中那一節(jié)詩句:“每次天降大雪,我一定是其中的一片,落地、翻卷、融化……只有詩歌,才能讓一個人如同雪花爬上枯草,不斷地重生、不斷地湮沒……”我分明感觸到詩人已經(jīng)完成了對人生和詩歌的深層體悟。而不久前《解放軍報》以頭版位置、以超出4A紙面積破天荒的篇幅發(fā)表溫青于抗震救災前線拍攝的《淚別玉樹》,敘事詩一般宣告了一位成熟詩人廣闊的藝術活力和創(chuàng)作功底。
對于70后詩人溫青,人們有理由抱有更高的期待。
(作者:中森 責任編輯:高曉婷)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