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當代著名漢學家、翻譯家比爾·波特眼里,洛陽除了歷史遺跡,還有許多吸引人的內容,其中最重要的當數(shù)牡丹。1991年,他的洛陽之行日程很滿,在一天時間里,他除前往龍門石窟、白園、關林外,還到白馬寺、北邙古墓博物館(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漢光武帝陵參觀,以此來尋找洛陽這座城市中“黃河流域成就偉大文明的事件、人物和景觀”。
1 在白馬寺祭奠“同行”攝摩騰和竺法蘭
從關林出來,比爾·波特的下一站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馬寺。在比爾·波特的記憶中,車走了不到一個小時就到了。他經過那個與第一批僧人一起來到中國的白馬的雕像(這對石馬原在宋代大臣魏咸信墓前,1935年才落戶白馬寺,記者注),開始參觀白馬寺的神殿。
參觀之后,比爾·波特回到白馬寺大門附近,那里有把經文帶入中國并首次譯成中文的兩位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的墓冢,覆蓋著墓冢的連翹剛開始綻放?吹竭@個場景,同樣是翻譯的比爾·波特忍不住為兩位“同行”上了炷香。
出白馬寺后,比爾·波特步行前往另一處景點,“沿著白馬寺門前主路向前走了大概半公里,穿過公路,下了路基,又過了鐵道,以期能更好地看到那個位于右側的平頂小山丘——永寧寺的舊址”。永寧寺曾經是中國最高佛塔所在地,寺內的永寧寺塔有130米高。永寧寺的建造幾乎耗盡了當時的國庫,卻在建好僅20年后,就被一把火燒成了灰燼。
2 到邙山探訪“中國最獨特的博物館”
當天中午,比爾·波特在洛陽火車站附近吃了午飯。之后,他叫了一輛出租車,去洛陽城北邊的邙山,那里有“中國最獨特的博物館——北邙古墓博物館(現(xiàn)為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
在比爾·波特的眼中:“早期的墓葬,大多數(shù)結構和隨葬物品相差無幾,但后期的墓葬,尤其是一千年前的北宋以后的墓葬,就表現(xiàn)出極高的藝術性。特別令人難忘的是,在一個宋墓入口的石門上雕刻了一個女孩子向外張望的臉,就好像她正在偷看人間塵世一樣。”
資料顯示,比爾·波特所說的這個石刻為北宋壁畫墓,正對墓門有一幅“女子啟門圖”,即墓主人生前日常家居生活的寫照。門扇半掩,一女子開門欲出,暗示門后還有庭院房屋,寓意墓主人家大業(yè)大、殷實富有。
3 為了看牡丹比爾·波特提前一個月來到洛陽
作為一個“中國通”,比爾·波特對洛陽很有好感:“洛陽除了歷史遺跡,還有許多吸引人的內容,其中最重要的,當數(shù)那四月底或五月初盛開的牡丹了。”
說起牡丹的歷史,比爾·波特頭頭是道:“早自唐朝起,洛陽就被稱為中國的牡丹之都……也許是因為牡丹在中國最早種植于兩千年前的漢朝,而洛陽曾是漢朝的都城之一。所以自然而然地,人們就把洛陽和牡丹聯(lián)系起來了。過去的兩千年中,許多畫家都喜歡以牡丹為題作畫,牡丹也同樣受到花匠們的喜愛。”
對于一年一度的洛陽牡丹文化節(jié)(當時為牡丹花會,2010年11月更名為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jié),記者注),比爾·波特認為這堪稱“一大盛事”,它標志著洛陽旅游高峰的到來,他感慨:“幸虧我提前一個月就到洛陽了,否則肯定找不到酒店。” 比爾·波特所言不虛。數(shù)據(jù)顯示,1991年4月15日至25日舉行的第九屆洛陽牡丹花會,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60萬人次。
4 在比爾·波特心中漢光武帝是大度的皇帝
洛陽之行的最后一站,比爾·波特來到距離黃河很近的劉秀墳,即漢光武帝陵。比爾·波特認為這是“鄉(xiāng)間一個幾乎被所有來洛陽旅游的人忽略的地方”。“在這里,葬著中國最著名的統(tǒng)治者之一,他的名字叫劉秀。他領導的起義,推翻了篡位的王莽。之后,劉秀重興漢室,史稱漢光武帝,建都洛陽。那是公元25年的事,幾乎就在同一時間,洛陽的第一批牡丹花開放了。”
比爾·波特說,因為一個故事,他對漢光武帝劉秀有著某種偏愛。“劉秀登上大位后不久,便前往浙江邀請他的一位童年伙伴入朝為官?伤倪@位朋友對他說,自己更愿意以釣魚來打發(fā)日子,說著就把腳擱在劉秀的肚子上睡著了。劉秀的這位朋友叫嚴子陵,他那時幾乎與皇帝一樣聞名,但他是個隱士。”比爾·波特認為,中國人喜歡講這個故事,顯然不是為了贊美嚴子陵,而是為了贊美漢光武帝劉秀,贊美他的大度。
到了漢光武帝陵,比爾·波特發(fā)現(xiàn),那天除他和司機還有一個小女孩之外(漢光武帝陵園里),沒有別人。“小女孩在那里跑來跑去,給那些柏樹綁上白布條。”這讓比爾·波特很好奇,“她為什么要這樣做?是希望風把她的祈禱帶去天堂嗎?”
比爾·波特坐在那兒看著這個小女孩,正打算過去問她時,他的司機卻按響了喇叭,催他返程。比爾·波特后悔地說:“我只好不辭而別了,唉,怪異又美麗的小女孩,還有這位偉大的、大度的皇帝。” 從漢光武帝陵回到洛陽市區(qū),比爾·波特在酒店“一覺睡到天亮”,第二天醒來,前往三門峽市繼續(xù)他的黃河之旅。
1991年5月25日,比爾·波特歷時兩個多月,成功到達黃河源頭。一路走來,比爾·波特認識到:“在這條河邊,中華文明從五千年前發(fā)軔;在這條河邊,中華帝國創(chuàng)造了空前的輝煌;在這條河邊,中國人形成了同一個國家、同一個民族的心理和情感。”
2012年4月,在接受國內一家媒體采訪時,比爾·波特談起自己的黃河之旅,對其中一個片段記憶猶新:“有一次我坐著拖拉機到黃河邊要渡河,小船就停在河邊,但是沒有人,所以我就住在離河岸很近的招待所。晚上我聽到黃河的聲音,這個水聲我到現(xiàn)在都記得,好像現(xiàn)在還在耳邊回響。”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