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古人的計時方法,多數(shù)人都會說出更鼓計時法和十二地支(時辰)計時法。然而,在我國歷史上還有一種天色計時法鮮為人知。
通俗地講,天色計時法就是與時辰對應的天色描述。也就是說,十二天色(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分別對應時辰中的十二地支(夜半對應子時,以此類推)。天色計時法,在古詩文中運用較廣,例如:《孔雀東南飛》“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兩小兒辯日》“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雞鳴,雪止……晡時,門壞。”其中就多有天色計時法的使用。
我們常會聽到年長的人說“三更半夜”。其實,這四個字中就承襲了古人的兩種計時法。“三更”和“夜半”其實是一個時辰的兩種不同叫法。除了地支計時法和天色計時法之外,古人還為漫漫長夜單獨制定了計時法。古人把夜定為五個時辰,叫作“五更”或“五鼓”(源于“晨鐘暮鼓”,晨撞鐘,暮擊鼓為舊時習慣)。與常人理解不同的是,一更并非對應子時,而對應的是戌時,也就是說,夜從戌時(黃昏)開始,卯時(日出)結(jié)束。這樣一來,“三更”正好對應“夜半”,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三更半夜”。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