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洛陽山水形勝,甲于天下,有許多帝王將相和文人墨客,在洛陽飽覽山水風光并慷慨賦詩,留下千古傳誦的詩篇。從即日起,本報推出“山水詩中覓洛陽”系列稿件,在一山一水一詩中回望洛陽。
“洛陽之水,其色蒼蒼。祠祭大澤,倏忽南臨。洛濱�"(zhuì)禱,色連三光。”(《祠洛水歌》)
這首詩選自樵客編著的《洛陽古代山水詩選》,這本書于1992年3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書中稱《祠洛水歌》的作者為秦始皇。
有了這首詩,我們可以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加一個稱呼——詩人,F(xiàn)在有個說法,好像說誰是詩人等于罵人。不過,秦始皇能有一首詩歷時兩千多年流傳至今,他也應該樂意被稱為詩人。
在古代,“江”指長江,“河”指黃河,“洛水”即洛河,“三光”指日、月、星。史料記載,秦始皇祭祀洛水,有“黑頭公”從河中出現(xiàn),呼始皇曰:“來受天寶。”始皇相信此乃天意傳國于秦,遂與群臣高歌,作詩一首,即《祠洛水歌》。
秦始皇為何祭祀洛水? 我們不妨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尋找答案:“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衣服旄旌節(jié)旗皆上黑。”
古代陰陽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認為歷代王朝各代表一德,按照五行相克或相生的原理,交互更替。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之后,便推算五德,以周朝為火德,代周而興的秦朝為水德。《史記·封禪書》記載:“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始皇遂東游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
定秦朝為水德之后,秦始皇到與黃河相距不遠的洛河進行祭祀。我認為秦始皇抵達洛陽祭祀洛河的時間應為秋天,只有秋天的洛河,才有“洛浦秋風”的風景,才能“秋水共長天一色”,只有秋天的洛河,才能激發(fā)秦始皇的詩情。于是,一首《祠洛水歌》順利誕生。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不久他所創(chuàng)立的秦朝滅亡了,而他創(chuàng)作的《祠洛水歌》跨越兩千多年的時光傳唱至今。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