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冬梅眼中的開封飲食文化
http://m.b6man.com 添加時間:2014/9/25 12:02:24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開封餐飲企業(yè)中,透露著有別于其他地區(qū)的文化氣息和韻味。”前來開封舉行講座的宋史研究專家趙冬梅說,“雖然每家企業(yè)的裝修風格不同,甚至檔次有所差異,但是裝飾總少不了字畫,其文化韻味極為獨特。”作為國內(nèi)著名的宋史研究專家,趙冬梅對開封的飲食文化也有著獨特的看法。
“為何第一樓的服務員將鯉魚焙面也稱為‘黃袍加身’呢?”提起這道名菜,宋史研究專家趙冬梅一臉疑惑地詢問道,“這道菜應該不是北宋傳承下來的。”“這其實就是現(xiàn)代人根據(jù)這道菜的制作方式引申出來的一種叫法。”開封飲食文化傳人孫潤田解釋說,“從面披鯉魚身形象地引申為黃袍加身,既是對北宋開國歷史的宣傳,也是現(xiàn)在人們的一個美好祝愿。”“這種引申是極好的,既形象地描述了菜品的形態(tài),又極具文化內(nèi)涵,是開封文化傳播的一個好的形式。”趙冬梅說。除了充滿文化氣息的菜名,充滿開封文化韻味的就餐環(huán)境也是趙冬梅眼中的一個亮點。她認為,第一樓書畫裝飾的環(huán)境讓整個就餐環(huán)境提升一個檔次。“配合著客人口味而從紅燒到清蒸的鯉魚焙面,不僅能夠滿足客人的需要,還無形中向客人傳遞了開封的歷史文化,這是餐飲文化的一大成功”。
在趙冬梅眼中,除了菜名好、裝飾有韻味,開封美食的制作和食用也極具特色,其中著名的第一樓灌湯小籠包子就是其一。“包子一詞的使用始于宋代,咱開封的灌湯包子應該是從宋代的‘太學饅頭’發(fā)展而來的。”趙冬梅說,“聽說開封的灌湯小籠包子造型大方,皮薄餡兒大,湯汁豐滿,入口綿軟且鮮香。” “放下似白菊,提起如燈籠。揭開蒸籠,滿屜溢香。懸起包子,看這氣、湯、餡兒三層十分明顯。”孫潤田夾起一個剛出籠的包子說,“第一樓的灌湯包使用水餡兒,即將水打入生肉餡兒中,直到稀稠如粥、拉絲不斷。餡兒以豬后腿肉為主,輔以姜末、料酒等調(diào)制。”一籠小小的包子,在開封也有不同的變化,像花好月圓酒店就根據(jù)婚慶需要進行了一些改良,也獲得了顧客的認可。
“我聽說從開封灌湯小籠包的吃法就能看出是不是會吃?”趙冬梅詢問。“在我們這里,吃家(會吃的人)有一個口訣。”孫潤田示范說,“吃包子的時候,要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將皮咬開個口兒輕吮)、再喝湯、一口悶、滿口香。”“這種極具特色的吃法令人難忘。”趙冬梅感嘆說。
充滿歷史文化氣息一直是開封餐飲的一個特點,而對開封文化的挖掘、傳承和演繹也是由于各家餐飲企業(yè)的努力。聽說孫潤田老師曾經(jīng)收集、整理、考證了數(shù)千個從宋至今的老字號,趙冬梅不禁提起了花好月圓酒店的店名和美好寓意。“‘花好月圓’4個字是有出處的。”花好月圓酒店董事長王月飛說,“這一從古詩詞中提取出來的店名既具文化特點,又有美好寓意。”趙冬梅下榻的花好月圓酒店恰逢一對新人要舉辦婚禮,看著正在鋪設(shè)的背景,趙冬梅感嘆說,如果有一席紅毯,這將是一場完美的陳設(shè)。話剛說完,從大門向內(nèi)廳,就有工作人員開始鋪設(shè)紅毯。趙冬梅說:“先不說花好月圓極具豫菜風格的菜品和花樣眾多的開封小吃,僅僅這一臺婚禮擺設(shè),就讓人體會到了開封飲食文化的獨特。”
交談中,趙冬梅不止一次提起,自己所教授的課程中包含有宋代飲食文化的內(nèi)容。她說,雖然傳統(tǒng)的文化在不斷地演變,但是演繹的文化依舊脫離不開產(chǎn)生文化的土壤,開封這座古城有著獨特的適合文化傳承的土壤。
(作者:汪元蒙 責任編輯:高曉婷)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