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在洛陽鄉(xiāng)間,人們臨睡前,多會將一個盆兒擱到臥室里。這種盆兒,洛陽人稱尿盆兒,與夜壺的功用類似。農(nóng)家人的廁所大多建在房前屋后,白天還好說,夜里,尤其是雨夜、冬夜,爬出溫暖的被窩出門上廁所,那是很考驗毅力的。
床邊有尿盆兒就方便多了。只是早上起床須及時清理,否則屋里一股尿騷味。城里人到鄉(xiāng)下做客,嫌在臥室方便不衛(wèi)生,就想憋尿到天亮?捎衷跄鼙锏米?內(nèi)急不分早晚,不能隨意自控。話說,一個洛陽出租車司機,很同情北京同行:首都堵車厲害,路上又不好找?guī),的哥憋不住尿時,只得找一個空的礦泉水瓶,在車上臨時解決。別說是開出租車的,就是坐龍椅的,內(nèi)急時也顧不得形象。相傳,漢高祖劉邦與群臣開會時內(nèi)急,他本是草莽出身,不拘小節(jié),情急之下,便讓大臣把帽子給他,一泡“御尿”撒在了人家的官帽里。
活人怎能讓尿憋死?或許,正是種種憋不住的行為,刺激了馬桶的誕生。漢代“飛將軍”李廣,射死了老虎,讓人鑄了一把虎狀銅壺,取名“虎子”,供他小便,以示對猛虎的輕蔑。“虎子”可以隨意移動,比上廁所蹲著方便得多,于是人皆效仿,并不斷加以改進。 到了唐代,皇帝為了避諱先人姓名,將“虎子”改稱“獸子”“馬子”。
及至宋代,馬桶這個稱呼已經(jīng)甚為流行。宋書《夢粱錄·諸色雜買》有云:“街巷小民之家多無坑廁,只用馬桶。”可見當時的馬桶,已不單供小便時用,更可供大便時用;不單供男人用,女人亦可用。特權(quán)階級為了顯示身份高貴,無所不用其極。清朝末年,慈禧太后為躲避八國聯(lián)軍,逃到了西安。1901年秋,她在回京途中,繞到洛陽住了十幾天。
官方的接待工作自是體貼入微。慈禧太后使用的馬桶,乃檀木特制,桶內(nèi)盛有香灰,以便掩蓋排泄物。而她乘火車時使用的馬桶,桶底鋪著黃沙、水銀,桶外罩著錦緞,看上去就像繡花坐墩兒。 清代的皇家馬桶,別名“官房”。慈禧的“官房”豪華有余,雅致不足,比不得元代大畫家倪瓚(zàn)的“香廁”。 倪瓚有潔癖,仆人挑水,他只吃擔子前面那桶水,怕后面那桶水被仆人放的屁熏臭了。
大概是嫌屁股直接接觸馬桶太臟,倪瓚用香木建了一個空中樓閣,下面填土,中間鋪著潔白的鵝毛。人蹲在上面“高空投彈”,砸得鵝毛飛起,紛紛揚揚……那畫面太美,不敢想象。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