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媽媽叫奶奶,爸爸的爸爸叫爺爺……”在流行用磁帶聽歌的年代里,幾乎滿大街都能聽到這樣的兒歌,教剛會說話的孩子學習正確的稱謂。
對于中國兒童來說,弄清稱謂是第一難事,他們小小的腦袋瓜,實在不知道為什么這個人要叫姑姑,而另一個人只能叫姨。這實在是因為中國是一個太注重倫理秩序的國家,在稱謂里就要把血緣親疏搞得一清二楚。
洛陽話和其他方言一樣,父系、母系涇渭分明,從稱謂上就分得很清。母系稱謂簡單,父系稱謂復雜而又嚴格。母親的兄弟統(tǒng)統(tǒng)叫舅,父親這邊則要分出長幼來,比父親大的叫伯,比父親小的叫大大兒;父親的父親要叫爺,母親的父親要叫位爺,這里的“位”其實就是“外”,跟普通話里的外公、外婆一樣。女子嫁雞隨雞,以夫家為家,娘家人自然都是外人了,這其實是一種性別歧視。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讓鮮卑人的稱謂也保留在洛陽話里,最明顯的就是“哥”。古漢語里只有“兄”,而鮮卑話中管兄長和父親都叫“阿干”,后來逐漸演變成今天普遍使用的“哥”。
普通話里的稱謂多用雙音節(jié)詞,洛陽話則常用一個字來表示。普通話里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嬸嬸,洛陽話卻只說成爸、媽、爺、奶、婆、嬸,有時候前后會加詞綴,如妗子(舅媽)、娃子等。
說起來,漢語是非常有趣的語言,多一個字少一個字,表達的意思大不相同。比如,洛陽人管姥姥叫位(外)婆或婆,你要非叫成婆婆,那就不是叫姥姥而是叫丈夫的母親了。洛陽人喜歡在名詞后面加兒化音,這加與不加意思也不一樣,“大”指的是父親,“大兒”指的卻是叔叔。同樣,你回家可以親熱地說:“老婆,我回來了。”你要是敢叫聲“老婆兒(老年女子)”,想想你那如花似玉的她會是什么表情?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