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北宋開封府內(nèi)有“龍頭、虎頭、狗頭”鍘刀三口。“龍頭鍘”用來處死違法的皇親國戚,“虎頭鍘”用來處死違法的貪官污吏,“狗頭鍘”用來處死違法的民間無賴之徒。
“龍頭鍘”、“虎頭鍘”、“狗頭鍘”是民間廣為流傳的開封府特制刑具的稱呼。但是,一般人卻不知,三口鍘刀的真正出處是自上古時期的龍牙、虎翼、犬神“三大邪刀”傳承而來。
古人認為,劍刀為古之圣品,至尊至貴,人神咸崇。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藝精深,遂入玄傳奇。劍與刀創(chuàng)始自軒轅黃帝時代。據(jù)漢代司馬遷《史記·黃帝本紀》記載:“帝采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銘之。”又據(jù)戰(zhàn)國時期《管子·地數(shù)篇》記載:“昔葛天盧之山發(fā)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從以上兩項記載可知,鑄制劍刀產(chǎn)生于上古的黃帝、蚩尤時期。
這說明,劍與刀的歷史極為久遠。所以,后人稱劍與刀為“短兵之祖”,確實是當之無愧的。
開封為華夏文化發(fā)源的核心地區(qū),是上古時期劍刀最早產(chǎn)生的地方,自古就有“軒轅黃金劍”、“大梁劍”和“鳴鴻刀”、“苗刀”、“龍牙刀”、“虎翼刀”、“犬神刀”的人文歷史流傳。下面主要介紹上古時期的龍牙、虎翼、犬神“三大邪刀”傳承到宋代以后的情況。
上古時期的“三大邪刀”
“三大邪刀”是指上古時期華夏先民鑄造的“龍牙刀”、“虎翼刀”、“犬神刀”,其鑄造的時間和造刀者至今已無法考證。
相傳,上古時期在鍛造“三大邪刀”的原料中,使用了許多惡毒之物品,并有多種詛咒纏縛。
到了夏朝末期,“三大邪刀”為居住在開封昆侖山,即青丘山“傾宮”的夏王桀擁有,被供奉于夏朝太廟之中,是夏桀實施暴政的兇器和見證物。據(jù)山東《科技信息·探索與發(fā)現(xiàn)》2010年第11期《龍牙、虎翼、犬神》一文中說:“據(jù)史料記載,商湯攻入夏朝太廟之時,黑云遮天、鬼哭狼嚎,龍牙、虎翼、犬神‘三大邪刀’化為三股妖風襲來,頓時商朝大軍死傷無數(shù)。湯王棄戈下馬,手持軒轅黃金劍單人闖入太廟主殿,揮劍疾斬,‘三大邪刀’被擊成碎片封印于地下。”
到了東漢末年,世道大亂,“三大邪刀”曾經(jīng)現(xiàn)世。有“三國群雄之一”稱號的軍閥、權(quán)臣李,曾擔任東漢大司馬。據(jù)西晉陳壽紀傳體國別史《三國志》記載:“李帶三刀,手復與鞭合持一刃(帶三刀,執(zhí)一刀)。侍中、侍郎見帶仗,皆惶恐,亦帶劍持刀,先入在帝側(cè)。”其中,“三刀”就是由傳說中被封印于夏朝太廟地下的“三大邪刀”再造而成。
公元198年,曹操派謁者仆射裴茂召集關(guān)中諸將段煨等人征討李,滅其三族。李死后,又將毀壞的“三大邪刀”碎片封埋于商朝太廟之中。
“三大邪刀”在北宋開封重現(xiàn)
斗轉(zhuǎn)星移、時光變遷,到了北宋時期,著名鐵匠韓蘄在開封一帶發(fā)現(xiàn)了商朝太廟遺址,并開啟封印,得到了龍牙、虎翼、犬神“三大邪刀”的碎片。據(jù)說,當時“三大邪刀”碎片中隱隱有黑氣,觸之即發(fā)。韓蘄將碎片帶回開封城里后,與宮廷鑄劍師合力打造,耗時一年零八天,鑄成“降龍”、“伏虎”、“斬犬”三口鍘刀,并經(jīng)北宋天子御批,存放在開封府內(nèi)。時任開封府尹的包拯成為第一個掌管“降龍”、“伏虎”、“斬犬”三口鍘刀的人。
數(shù)千年前的“三大邪刀”龍牙、虎翼、犬神被“軒轅黃金劍”擊碎之后,經(jīng)過長年封印,居然在北宋時期鑄造成為代表天下正氣的“青天三鍘刀”降龍、伏虎、斬犬,真可謂是“物極必反”的一個例證。
我們認為,“三大邪刀”龍牙、虎翼、犬神,在不同歷史時期出現(xiàn)和重新被鑄造,或許是一個事實,只是由于人們賦予它們以邪惡的人文色彩,才留下了“邪器”的惡名。而這些惡名往往與上古時期的“蚩尤”、“夏桀”等族人的名聲存在著因果關(guān)系。說白了,就是將無生命的物品加以“人文”化后,導致其聲名狼藉、可惡可憎。
開封關(guān)于“青天三鍘刀”的傳說
相傳宋仁宗年間,陳州大旱,皇帝派四國舅到陳州放糧。四國舅見利忘義,在發(fā)放的糧食里摻了石沙,坑害百姓。開封府尹包拯知道此事后,馬上上書朝廷查處。宋仁宗加封包拯為龍圖閣大學士,派其前往陳州稽查四國舅放糧賑災(zāi)一案,并統(tǒng)理民情。
包拯跪奏道:“臣無權(quán)柄,不能服眾,難以奉詔。”宋仁宗心里明白,道:“再賞卿御札三道,看誰敢不服?”包拯謝恩,領(lǐng)旨出朝。
包拯的得力助手、師爺為公孫策。他深知包拯秉性耿直,擔心其因舉報皇親國戚被皇上治罪,自包拯入朝后,便提心吊膽、坐立不安,忽聽府外一片喊聲,以為大事不好。正在驚惶之際,只見包拯之侄包興進來說:“老爺被圣上加封為龍圖閣大學士,派往陳州查賑。”公孫策真是喜出望外。不多時包拯下朝,對公孫策道:“圣上賜我御札三道,先生不可大意。你須替我仔細參詳,莫要辜負圣恩。”
公孫策千思萬想,猛然省悟,于是研墨蘸筆,先度量、設(shè)計鍘的尺寸,注寫明白,后又寫了鍘的制作方法,并分上、中、下“三品”和“降龍”、“伏虎”、“斬犬”(俗稱“龍頭鍘”、“虎頭鍘”、“狗頭鍘”)三種鍘刀款式,并用筆畫出。公孫策故意將“札”字寫作“鍘”字,將“三道”寫作“三刀”,當面呈給了包拯。包拯將呈文一一看明,不由春風滿面,口中稱贊:“先生真天才也!”然后叫包興傳喚工匠,連夜打造出樣式,待明日恭呈皇上御覽。
第二天,包拯臨上朝時,吩咐將剛做好的“御札(鍘)三道(刀)”樣式用黃箱盛上,抬至朝中,預(yù)備御覽。來至朝中,包拯出班奏道:“臣包拯昨蒙圣恩,賜御鍘三刀,臣謹遵旨,擬得式樣,不敢擅用,謹呈御覽。”說著,便將黃箱抬到殿上,請皇上觀看。包拯接著奏道:“如有犯法者,各按品級行法。”宋仁宗早已看得明白:包拯用意無非是借“札”字之音改作“鍘”字,做成三口鍘刀,以作鎮(zhèn)嚇外官之用。仁宗不覺龍顏大喜,稱羨包拯奇才巧思,立刻準奏,說:“不必定日請訓,俟御刑造成,急速起身。”包拯謝恩,第二天便前往陳州,查明事實之后,將四國舅用龍頭鍘處決,為陳州百姓出了一口氣。
在現(xiàn)在上演的包公戲里,最重要的道具就是開封府的那三口大鍘刀。這是包公戲的符號,如京劇《花蝴蝶》(《盜御馬》)一開場,包公自白道:“銅鑼開道人吶喊,誰人不知包青天。我身邊隨帶著張龍、趙虎、王朝和馬漢,三口銅鍘神鬼寒。”其他的包公戲也總有以“開鍘”的一聲怒吼將劇情帶入高潮的一幕出現(xiàn)。
于是,后來很多戲曲便直接將包公戲目總結(jié)為“大鍘”。如河南豫劇有“四大鍘”,即《鍘趙王》、《鍘美案》、《鍘郭嵩》、《鍘郭槐》等經(jīng)典劇目。在戲曲的影響下,包公和鍘刀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比如開封的開封府景點內(nèi),不僅陳列有三口大鍘刀,還作為旅游節(jié)目,天天有演員扮演包公和他的手下在開封府里“開鍘”,頗有公斷的氛圍。而安徽合肥包公祠祭祀之地也陳列著三口大鍘刀,卻顯得有些不倫不類了。
北宋開封府鍘刀刑具的有與無
鍘刀本是飼養(yǎng)牛馬、制作飼料的工具,在中國古代法律里從來沒有以鍘刀作為刑具的歷史。自先秦到宋代,也從來沒有見到鍘刀行刑的記載。秦漢時期的死刑種類“腰斬”,是罪人裸體趴在“砧”上,用斧子,也稱“斧鉞”,砍斷罪人身軀。因此,古代有“斧砧”、“斧鉞”代表死刑和刑具的說法。據(jù)漢代司馬遷《史記·周本紀·第四》記載:“遂入,至紂死所。武王自射之,三發(fā)而后下車,以輕劍擊之,以黃鉞斬紂頭,縣大白之旗。”意思是說,周武王攻克商紂王王宮后,用黃鉞斬了紂王的頭顱,懸于太白旗上。
直到漢代仍以“斧鉞”為斬首的刑具。由于“斧鉞”是一種斬殺罪人的刑器,所以歷史上有“斧鉞之誅”的說法。在隋朝確定的“五刑制度”中,死刑僅有“斬、絞”兩種。“斬”,是以刀斬首;“絞”,是以短棍收緊套在罪人頸部的繩圈,使其窒息斃命。
唐、宋兩代基本沿襲了“五刑制度”,死刑種類仍然只有“斬、絞”兩種,只是針對個別極其嚴重的犯罪才特設(shè)“凌遲處死”。因此,在包拯所處的北宋時期,大致是沒有鍘刀這種刑具的。
實際上,“鍘”這個字出現(xiàn)得也很晚。據(jù)說,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里根本沒有“鍘”字;在唐宋兩代的文獻中也極難找到“鍘”字。鍘刀的記載大量出現(xiàn)是在元朝,以游牧為生的蒙古族,冬季需要將儲備的草料切碎來飼養(yǎng)牲畜。鍘刀有固定的支點,能夠?qū)⒉萘锨懈罹鶆颍?ldquo;鍘”字右邊部分“則”字按照《說文解字》解釋:則為“等畫(劃)物也”,具有“均分”的字義。公元1615年,在明代學者梅膺祚編纂的工具書《字匯》中,解釋“鍘”字為“鍘草也”。可見,鍘刀是專門用來鍘草的工具。
可是,在元代雜劇里,已經(jīng)將鍘刀視為皇帝特賜的刑具,可與“勢劍”,即“尚方寶劍”同等對待。“勢劍銅鍘”也已經(jīng)被描寫為包公在開封府斷案的場景。在元代雜劇里,鍘刀是用來砍頭的刑具,比如元代李行甫《包待制智賺灰闌記》中,包公的臺詞是:“在公廳上胡言亂語的,若不是啊,就把銅鍘來切了這個驢頭。”
飼馬工具“鍘刀”演變?yōu)樾叹?ldquo;銅鍘”,想來不可能是用銅做成的鍘刀,不過是用銅皮包裹了木質(zhì)鍘刀床,以便于洗刷污垢罷了。
清代說書藝人石玉昆,生活于公元1810年至1871年的晚清時期。公元1853年,清廷開始實行對盜賊等重大犯罪“就地正法”的制度,允許地方督撫直接批準下屬執(zhí)行死刑。在一些治安差的地方,濫用死刑的情況比較嚴重?梢韵胂,有些劊子手為了便于執(zhí)行死刑,很可能會使用鍘刀。石玉昆見到這樣的情形,將其編入包公故事之中也是很自然的事,不難理解。
到了距宋代幾百年的晚清時期,著名說書藝人石玉昆的包公傳奇說書詞,被人改編為著名的小說《三俠五義》。這時,宋代包公的銅鍘又回來了,而且變成了“龍頭鍘”、“虎頭鍘”、“狗頭鍘”系列產(chǎn)品“三件套”。自此,《三俠五義》古典長篇俠義公案小說成為很多近代戲曲故事的源頭,三口鍘刀也越傳越神了。
可見,上古時期的“三大邪刀”龍牙、虎翼、犬神,演變成宋代包公的“降龍”、“伏虎”、“斬犬”(俗稱“龍頭鍘”、“虎頭鍘”、“狗頭鍘”)的“青天三鍘刀”,并非是空穴來風,是開封華夏人文歷史傳承的必然結(jié)果。
從實際情況來看,即便上古時期真的存在龍牙、虎翼、犬神 “三大邪刀”,也不大可能會保存到宋代。當然,我們不能否定后人存在重新鑄造的可能。在宋代,龍牙、虎翼、犬神 “三大邪刀”重現(xiàn)為降龍、伏虎、斬犬“青天三鍘刀”,一則可能是宋代著名鐵匠韓蘄根據(jù)上古時期“三大邪刀”的歷史傳說重新鑄造的結(jié)果;二則可能是清代末期說書藝人石玉昆演繹而來的結(jié)果。無論是上述哪一種情況出現(xiàn),都是由上古時期開封華夏人文歷史傳承而來,即使是宋代人文歷史也不能例外。
后人據(jù)上述歷史傳說,寫有《中國古代第三、四、五刀——龍牙、虎翼、犬神》的詩一首,F(xiàn)抄錄如下,以饗讀者:
夏桀操刀暴戾濃,三邪祭廟扮頑兇。
身含劇毒纏魔咒,湯舉軒轅閃銳鋒。
碎片封存荒野地,韓蘄起鑄犬虎龍。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