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夷不惠來自于歷史上兩位著名人物,他們在仕途及為人處世上有著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
不夷不惠中的“夷”,指的是伯夷。伯夷為商末孤竹君的長子,正義感極強,為人固執(zhí)。他和弟弟叔齊生活在殷紂失道、西周興起的王朝更替之時,兩人曾因反對武王伐紂險些惹上殺身之禍。商亡后,伯夷和叔齊隱居在洛陽偃師首陽山上,“不食周粟”,采薇而食,最后餓死在山中。
不夷不惠中的“惠”則說的是柳下惠。柳下惠即展禽,春秋時期魯國大夫,以講究貴族禮節(jié)著稱。相傳柳下惠生性耿直,不喜歡迎合別人,自然容易得罪權貴,接連三次受到黜(chù)免!逗鬂h書•黃瓊傳》中寫道:“蓋君子謂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傳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間’。”成語不夷不惠的意思就是不做伯夷,也不學柳下惠,比喻行事既不能過于固執(zhí),又不能太隨和。
“家居好山好水地,人在不夷不惠間。”現(xiàn)今社會,不夷不惠常被用在春聯(lián)中,代表著人們追求安定生活的態(tài)度。
從古至今,伯夷不免被一些人認為迂腐、行為偏執(zhí),可想想他不為利誘、不為名惑,保持獨立人格的精神,確實有值得現(xiàn)代人學習的地方。至于柳下惠,孔子認為他是遵守傳統(tǒng)道德的典范。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