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馬因善奔跑、能負重,成為古人征戰(zhàn)疆場、行以代步不可或缺的伙伴。所以,自古中國就形成了愛馬、頌馬的獨特民俗文化。在洛陽博物館中,珍藏有一套彩繪馴馬陶俑和抬腿馬,兩者“對立統(tǒng)一”的神態(tài),形象再現(xiàn)了唐人馴馬的生動場景。
1 馬政興衰關乎國家命運
在冷兵器時代,交戰(zhàn)雙方擁有馬匹的數(shù)量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關鍵因素。因此,馬政的興衰是一個國家強盛與否的標志。
馬政是朝廷對馬匹的牧養(yǎng)﹑訓練﹑使用和采購等的管理制度。秦始皇兵馬俑坑內(nèi)的大量戰(zhàn)車和騎兵俑,就是秦國強大軍隊的縮影。西漢時期,漢武帝曾西征求馬,才得以拓展疆土。因此,馬對國家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唐代是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馬更加受到重視。據(jù)記載,在從唐太宗貞觀年間到唐高宗麟德年間的約四十年時間里,全國馬匹總數(shù)由不及萬匹發(fā)展到70多萬匹。
一生戎馬倥傯的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對戰(zhàn)馬用情至深。其中,最有名的是白蹄烏、特勒驃、颯露紫、青騅、什伐赤和拳毛駒,這六匹戰(zhàn)馬都在李世民開辟大唐基業(yè)的重要戰(zhàn)役中立有赫赫戰(zhàn)功。
李世民稱帝后,不忘這六匹名馬拼殺疆場的貢獻。當文德皇后病故埋葬于昭陵時,唐太宗下令大畫家閻立本為這六匹名馬畫像,并鐫刻于昭陵祭壇之上,成為赫赫有名的“昭陵六駿”。
2 傳神再現(xiàn)唐人馴馬場景
在唐三彩陶器中,馬是最常見的題材之一。1988年,考古工作者在我市一座唐墓中,出土一套彩繪馴馬陶俑,由馴馬陶俑和三彩馬各一件組成。兩者造型構思精巧、神采飽滿,成為唐三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我們看到,三彩馬鞍韉(ān jiān 馬鞍和馬鞍下面的墊子)配飾保存完好,通身飾以朱彩,雖馬身彩繪顏料有所脫落,但紋飾依舊清晰可見。駿馬的軀體非常勻稱,肌肉豐滿,筋骨分明,顯得十分矯健。特別是,馬頸高揚,馬頭內(nèi)勾,張口嘶鳴,渾身肌肉緊繃,作欲掙脫韁繩狀的形象令人驚訝。這也說明唐代工匠對馬的刻畫和拿捏十分到位。
陶馬旁邊的馴馬師,頭戴幞頭(fú tóu,古時男子束發(fā)的頭巾),上身著一件窄袖圓領衫,衣袖挽至肘部,下身穿一條開襠長褲,足蹬尖靴,兩腿叉開,雙肩平張,身體前傾,右手牽著韁繩的手腕暗中蓄力,暴起條條青筋。馴馬師瞠目咬唇,目光嚴肅,儼然一副呵斥馬的樣子,神情極為投入。
文物專家稱,在雙方有對峙又有呼應的關系之中,既有人與馬的較量,又有馬與人神態(tài)的交流,讓人體會到一種靜與動的美妙結合,反映古代工匠非凡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