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盜窗是現(xiàn)代發(fā)明。在這之前,鐵柵欄是關罪犯的。古人大概想不到,有一天人類會自愿當“囚徒”,自個兒把自個兒關起來。古代也有盜賊。不裝防盜窗,錢財何處藏?先人的招數(shù)多著呢!如果你去洛陽周氏銀器博物館參觀,會看到造型各異的古銀鎖。有的鎖,就算給你鑰匙,你也不一定打得開。譬如這把清代蝴蝶鎖(圖①),通體找不到鎖眼,得把蝴蝶的尾部掀起來才能發(fā)現(xiàn)。更妙的是,這種鎖還有很強的裝飾性,把它鎖在箱柜門上,眼拙的笨賊見了,還真是得費點兒心。
門上則可以掛一把魚形鎖(圖②),據(jù)說,古人很喜歡這種造型的鎖。魚沒有眼皮,夜不閉目,就算睡覺,也要瞪著眼,讓“魚”看家,早晚無憂。蝴蝶鎖、魚形鎖出現(xiàn)的時間較晚。最早的時候,人們將貴重物品裹在獸皮里,用繩索捆起來,打上特殊的繩結,免得它丟失。這種繩結,只有用特制的解繩器——觿(xī)才能打開。觿是一種尖且利的錐形物,通常以獸骨、玉石制成,小巧玲瓏,可以隨身攜帶。
后來,有人嘗試用木材制鎖,可是木鎖不堪一擊,如同擺設。漢代,冶金技術大有進步,金屬簧片鎖應運而生,不過那時的鎖具相當簡單,基本上一捅就開。一把鑰匙開十把鎖,不算質(zhì)量問題,算道德問題。明清時期,鎖具發(fā)展進入鼎盛時期。當時的鎖具,有兩厘米寬的,有半米高的;在材質(zhì)上,銅鎖、鐵鎖、金鎖、銀鎖各有所用;在形態(tài)上,葫蘆形、狗形、馬形、猴形、蝦形……百花齊放。鎖眼就更不用說了,圓孔、半圓孔、長方孔、鋸齒孔、八角孔、工字孔、喜字孔……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出的。
某鎖具收藏家,號稱開鎖專家,得了一把古代迷宮鎖(又名定向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開。迷宮鎖打開不算難。有一種藏詩鎖,人要是不識字,怕是再費力氣也打不開。這種鎖鎖身一般是圓柱體,圈著好幾個銅箍,每個銅箍上都刻著字,必須把字轉(zhuǎn)成一句詩才能打開。什么詩?造鎖人知道,主人知道,賊不知道。這種鎖,跟現(xiàn)在的密碼鎖近似,卻比密碼鎖更雅致,更有文化內(nèi)涵。
還有一種無匙鎖,壓根沒鑰匙,開鎖的關鍵在于手指配合的力度和角度,挺適合愛丟鑰匙的迷糊蟲用。如此好鎖,到了近代,卻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再好的鎖,也防不了不要命的賊——萬一賊把鎖砸了,主人丟東西不說,還心疼買鎖的錢。所謂防君子不防小人是也。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