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船舞俗稱跑旱船,在民間非常普遍。其“陸地行舟”的特點,總令人想起隋煬帝。當(dāng)年他不惜民力開鑿大運河,從洛陽出發(fā),三次南下巡游。他的龍舟隊伍浩浩蕩蕩,遇到水路不暢,就由民夫在岸上拉纖前行。從這里,不少人看到了后來旱船舞的影子。
1 毀譽難定隋煬帝
隨著中國大運河的申遺成功,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隋煬帝的名字將經(jīng)常被人們提起。他那毀譽難定的一生,也將重新進(jìn)入眾人的視野。
隋煬帝楊廣出生于公元569年,是隋文帝楊堅和獨孤皇后的次子。他“少敏慧,好學(xué)善詩文”,且儀容俊美,21歲就被拜為行軍元帥,率50余萬大軍南下平陳。隋軍紀(jì)律嚴(yán)明、作戰(zhàn)勇猛,突破長江天險后不僅對百姓秋毫無犯,對陳朝庫府財產(chǎn)也一無所取,于是“天下皆稱廣以為賢”。
年紀(jì)輕輕的楊廣,就這樣結(jié)束了中國長期的分裂和戰(zhàn)亂局面,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大業(yè)。他的才能得到了天下人的認(rèn)可。不過,這并非其最終目標(biāo)。通過長期不懈地在父母面前表現(xiàn)“孝與儉”,公元600年,他又成功地擠掉哥哥楊勇,登上了太子寶座。
公元604年,隋文帝楊堅死了,隋煬帝楊廣登基,次年改元大業(yè)。面對“天下積儲可供五十年”的富足景象,他雄心勃勃,很快開始了營建東都、興修長城、開鑿運河等一系列大動作。
據(jù)《隋書•煬帝紀(jì)》記載,自公元605年三月至次年正月,僅用10個月的時間,營建東都洛陽的宏大工程就完成了,宮室臺殿“窮極壯麗”,前代都邑根本無法與之相比.
與此同時,他又下令以洛陽為中心開鑿運河,連通南北水路。這大大加重了百姓負(fù)擔(dān),但隋煬帝并未將其放在心上,他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興修長城、西巡張掖、征吐谷渾、打高句麗……接二連三的大舉動,終于將一個原本富強的帝國拖向了深淵。
在歷史上,隋煬帝被貼了一個顯著的標(biāo)簽,那就是“暴君”。但從他的一生來看,又絕非這么簡單。比如,他不僅能統(tǒng)領(lǐng)軍隊統(tǒng)一全國,還能開創(chuàng)科舉制度選拔人才,設(shè)立大型書庫收藏典籍,這些似乎都在向世人證明,其實他也有當(dāng)“明君”的潛質(zhì)。
他非常聰明,凡事都想標(biāo)新立異。就如在洛陽修建的東都觀文殿書庫,里面不僅藏書很多,還“咸極珍麗,每三間開方戶,垂錦幔,上有二飛仙,戶外地中施機發(fā)”。這名為“飛仙”的機械裝置,每次在他去書庫時,能把錦幔卷起,并開啟書庫門,等他離開時,“則垂閉復(fù)故”。
隋煬帝對在大運河上泛龍舟的熱衷,跟在書庫門上設(shè)“飛仙”有異曲同工之妙。
2 大運河上泛龍舟
今天,隋煬帝開鑿的大運河被視為偉大的水利工程,是難得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但在當(dāng)時,它是導(dǎo)致隋朝快速滅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據(jù)史料記載,在營建東都、興修長城及開鑿運河這三大工程上,隋朝投入的人力多達(dá)500余萬,這還不包括在全國修建40余座行宮所需要的人力。對于一個總?cè)丝诓贿^5000余萬的國家來說,這簡直是一場災(zāi)難。百姓被沉重的徭役壓得喘不過氣來,死亡率居高不下,隋煬帝無視民間疾苦,為自己的文治武功沾沾自喜。
受命營建東都的宇文愷,也是大運河的總設(shè)計師,毫無疑問,他是一名杰出的水利和建筑設(shè)計專家。大運河在開通之初,并未實現(xiàn)全程水運,尤其在枯水季節(jié),很多河段是無法行船的。
可隋煬帝迫不及待地要游幸江都(今江蘇揚州)。他的龍舟隊伍浩浩蕩蕩地從洛陽出發(fā),前后綿延200余里,行進(jìn)途中,各地官員都要迎送,為龍舟上的人提供吃喝玩樂一條龍服務(wù)。遇到水路不暢怎么辦?隋煬帝有的是奇思妙想,他寧可讓人拉纖“陸地行舟”,也不會停止南下巡游的腳步。
乘龍舟巡游勞民傷財,隋煬帝卻樂此不疲,在短短幾年時間內(nèi),他三下江都,并作《泛龍舟》曲,其辭稱:“舳艫千里泛歸舟,言旋舊鎮(zhèn)下?lián)P州。借問揚州在何處?淮南江北海西頭。”可是,老百姓沒有這份閑情逸致,轟轟烈烈的隋末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了。
公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下宇文化及處死,時年50歲。他開創(chuàng)的許多制度被唐朝繼承下來,唐太宗李世民更是認(rèn)真總結(jié)了隋亡的教訓(xùn),最終成為“千古一帝”。
可以說,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加速了隋朝的滅亡,他也為此背上了千古罵名。這條運河直到唐宋時期,才開始真正發(fā)揮南北大動脈的作用。
唐人為隋修史,將隋煬帝的形象描繪得很不堪。但晚唐詩人皮日修認(rèn)為:“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無論如何,隋煬帝的開鑿運河之功,是不能被輕易磨滅的。
3 歷史悠久旱船舞
在中國,隋煬帝乘龍舟南巡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后來,人們常將其與旱船舞聯(lián)系在一起。
旱船舞又稱跑旱船,是漢族民間舞蹈。它歷史悠久,在唐代已很流行,還曾被改造成宮廷樂舞。相傳它的由來,就與隋煬帝南巡時的“陸地行舟”有關(guān)。
隋煬帝“陸地行舟”的故事,至少有兩個版本。其中一個版本說,運河開通后,隋煬帝乘龍舟從洛陽出發(fā),南下江都巡游。遇到水路不暢時,他就挑選年輕男女千余人,讓他們?yōu)樽约旱凝堉劾w。這些人因腳下打滑,會不時摔倒在地,惹得隋煬帝哈哈大笑。這個故事流傳很廣,不少地方認(rèn)為,正是由于隋煬帝的“胡鬧”,才有了后來的旱船舞。
還有一個版本說,隋煬帝喜歡享樂,命人制作了精美的龍舟,坐上去讓宮女拉著在宮中行走,邊唱邊舞。為了好玩兒,他還命人在地上設(shè)置障礙,讓宮女們走上去腳下打滑,現(xiàn)出前俯后仰的窘態(tài)。
這兩個故事比較接近,相比之下,第二個版本里的隋煬帝更加荒淫無恥,很大程度上應(yīng)屬被人抹黑。不過,歷史早已這樣給他定性,人們也就無所謂了。
唐時旱船舞開始流行,之后逐漸在全國各地普及。據(jù)史料記載,宋時,宮廷及民間都盛行旱船舞。其中民間旱船舞規(guī)模盛大,宮廷旱船舞則更為精致,它因舞者手執(zhí)蓮花,乘著“彩船”,也被稱為采蓮隊舞。
如今,旱船舞流傳于全國各地,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它多在年節(jié)等喜慶日子被表演,正月十五鬧元宵,旱船舞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人們通常用輕便材料扎成船形,在外面糊上紙,并飾以彩綢等,表演者在“船”中且行且舞,動作逼真。
當(dāng)然,由于各地風(fēng)俗不同,旱船舞的表演方式也多種多樣,不過,它“陸地行舟”的特點不變,隋煬帝乘龍舟南巡的故事,也會一直在民間流傳下去。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fù)責(zé)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