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去“門”空不見家,門旁空留“梳妝臺”。
梳妝臺啊,千萬載,梳妝臺上何人在?
烏云遮明鏡,黃水吞金釵。
但見那,輩輩艄公灑淚去,
卻不見,黃河兒女梳妝來……”
著名詩人賀敬之的一首《三門峽——梳妝臺》在億萬中華兒女中流傳了半個多世紀。如今,這首膾炙人口的詩作,時不時還會被人在大眾場合里朗誦。那雄壯的詩句、優(yōu)美的詩韻體現(xiàn)了作者磅礴的氣概,每次聽到都會受到不同的感染。許多人聽后受到詩意感染的同時,也會在腦海里產(chǎn)生一個疑問:梳妝臺在哪兒?
其實,梳妝臺是一塊礁石,它位于黃河三門峽河谷下方不遠處。相傳大禹導河治水時,帶領大軍鑿制而成,因其形狀酷似婦女的梳妝臺,人們便以此命名了。
說起梳妝臺,民間還流傳著一個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黃河邊有一個名叫英姑的姑娘,天生美麗而有志氣。一天,她聽說皇帝來三門峽選妃,便主動應選,希望到皇帝身邊,勸其疏導黃河、開發(fā)三門。她入宮之后,雖然朝暮相勸、泣血奏章,可昏庸腐敗的皇帝只管自己淫樂,哪管人民死活?英姑一氣之下逃出深宮,歷盡艱辛奔回家鄉(xiāng),立于千仞之上凝視著奔騰咆哮的黃河水,悲切地呼喊:“我英姑生不能勸皇帝治理三門天險,死也雙目不閉。”說罷投河而死。英姑壯志未酬,死不瞑目,變?yōu)樯衽。每當晨曦初放,神女便?cè)身坐在砥柱東側(cè)的一座石峰上梳妝理發(fā)。石峰翹首望天,好像在盼著圣人降臨。后來,人們便把這座石峰稱為梳妝臺,以寄托對英姑的懷念和盼望后人治理黃河天險的夙愿。
黃河三門峽大壩修建期間,詩人賀敬之來到如火如荼的大壩工地實地采風。當他聽說了這個傳奇故事,并親眼看到數(shù)萬名黃河兒女日夜奮戰(zhàn)修筑大壩的場面時,心潮澎湃,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詩的前半部寫舊黃河兒女的血與淚,后半部憧憬新中國改造黃河后的愿望:“走東海,去又來/討回黃河萬年債/黃河兒女容顏改/為你重整梳妝臺/青天照明鏡/湖水映光彩——/黃河女兒梳妝來……”
除了賀敬之外,還有兩位詩人在詩作中描述梳妝臺。郭沫若在《頌三門峽水庫工程》寫道:“水打梳妝臺前過,開元舊有娘娘河。娘娘已自隨流水,故把妝臺付逝波。”郭小川在《三門峽》里寫道:“舊梳妝臺打碎啦/‘娘娘’住進了新宮殿/英雄的兒女/用雙手將方圓幾千里的明鏡高懸……”
1957年,因為修筑黃河三門峽大壩的需要,梳妝臺和上游的鬼島、神島、人島一同被炸掉了。如今,只留下一段美麗的傳說和幾位詩人們的優(yōu)美詩篇。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