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根在河洛。而在熠熠生輝的河洛文化中,有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那就是詩、樂、舞三位一體的樂舞文化。千百年來,無數(shù)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鐘情于此,在洛陽留下了許多與樂舞有關的故事。
3000多年前,周公在洛陽制禮作樂,大興文教。他整理了黃帝、堯、舜、禹及商湯時遺存的前代樂舞,加上為歌頌周武王功績而創(chuàng)作的《大武》,總稱六代樂舞,用于祭祀等隆重場合。可以說,周公是古代樂舞的第一位集大成者。
1 舞與巫,本相通
就如嬰兒可以手舞足蹈一樣,人類在遠古時期,就開始進行樂舞活動了。不過,那時候的原始樂舞,主要是為了圖騰崇拜。先民們對大自然的神秘力量心存畏懼,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與神靈溝通,于是產(chǎn)生了一種會唱歌跳舞的人——巫。
當時的巫,可能和今天人們印象中的不太一樣。事實上,在《說文解字》中,許慎解釋“巫”字,就是:“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而王國維著《宋元戲曲史》,也說:“歌舞之興,其始于古之巫乎?巫之興也,蓋在上古之世。巫之事神,必用歌舞。”
大約與先民狩獵為生的習慣有關,原始樂舞中,常用的道具是牛尾。比如與伏羲氏齊名的葛天氏,就有一段著名的樂舞記載于《呂氏春秋》中:“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而“巫”“舞”不僅同音,在甲骨文中的字形也都是一個人拿著牛尾跳舞的樣子,因此人們推斷,二者本意相通,原是同一個字。
到距今4000多年前的黃帝和堯時,人們?nèi)允茉紙D騰及神話的支配。如黃帝以“云”為圖騰,歌頌其創(chuàng)造萬物功德的樂舞便叫《云門》,也稱《云門大卷》;堯的樂舞叫《大咸》,是因為西天有星名“咸池”,代表神居住的地方。
等堯禪位于舜,樂舞中開始加入教化百姓、涵養(yǎng)道德的功能,人們變得理性了。舜的樂舞是《大韶》,又稱《簫韶》。這是原始樂舞的巔峰之作,能給人帶來十分美好的享受。后來孔子聽了,曾發(fā)出“盡善盡美”的感嘆,并為之“三月不知肉味”。
禹傳子,家天下,人類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此時的樂舞是《大夏》,用來歌頌禹的治水功績。表演時,人們通常頭戴皮帽,袒露上身,下著白色短裙,邊唱邊舞。到夏朝最后一個君主夏桀時,他荒淫無道,癡迷樂舞,在宮中養(yǎng)的“女樂”就多達3萬人。每天一大早,鬧鬧嚷嚷的歌舞之聲傳遍街巷,人們知道,亡國之日已不遠了。
很快,成湯討伐夏桀,建立商朝,并命伊尹作了樂舞《大濩(huò)》,對此事進行紀念。商朝的樂舞十分發(fā)達,人們“恒舞于宮,酣歌于室”,這種“巫風”蔓延,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甚至帶來了喪家亡國的威脅。到商紂王時,更是造酒林肉池,耽于奢侈享樂,商最終被周所滅。
2 六代舞,定禮樂
武王伐紂,是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周朝建立之初,周公就創(chuàng)作了一部史詩性質(zhì)的樂舞《大武》,歌頌武王的功績。
據(jù)史料記載,《大武》共分六段:“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且夫武,四成而南國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綴,以崇天子。”這六段樂舞除了表現(xiàn)出兵、滅商、向南方挺進及平定南方邊疆,還歌頌了周公和召公的功績,最后列隊肅立,向周武王致敬。
公元前1038年,周公在洛水之濱營建洛邑,定鼎洛陽,開始制禮作樂,以禮樂制度鞏固周王朝的統(tǒng)治。他整理了前代遺存的樂舞,包括黃帝時的《云門》、堯時的《大咸》、舜時的《大韶》、禹時的《大夏》及商湯時的《大濩》,再加上周時的樂舞《大武》,統(tǒng)稱六代樂舞,又名六大舞。六大舞分別用來祭祀天地、日月、山川及祖先等,其中前四種是文舞,表演者可手持樂器;后兩種因表現(xiàn)的是靠武力奪天下,故稱武舞,表演者要手持干戚(即盾和斧)。
六大舞用于祭祀大典等重要場合,是國家最高等級的樂舞。除此之外,為讓貴族子弟多練基本功,周王朝還讓掌管禮樂的“春官”教他們六小舞。這六小舞中,《帗(fú)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要執(zhí)不同的舞具,只有《人舞》不執(zhí)舞具,“以舞袖為容”。
六大舞和六小舞是禮樂制度的支柱,周王朝專門設有龐大的樂舞機構,不遺余力地培養(yǎng)樂舞人才。貴族子弟13歲入學,先從小舞學起,到20歲才可以學習各種儀禮和大舞。作為當時的“國學”,誰想在樂舞方面蒙混過關,門兒都沒有。因為國家會定期組織考試,那些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能直接當官,不用功的人可就慘了,不僅畢不了業(yè),還要接受嚴厲的處罰。
很明顯,周王朝對樂舞的重視遠遠超過了前代。以六大舞的教習來說,就分樂德、樂語、樂舞三個層次。作為貴族子弟,不僅要學習隨著音樂起舞,還要領悟更深層次的東西,包括樂舞中的道德內(nèi)涵。
3 雅樂衰,俗樂興
六大舞是周王朝的雅樂,即宮廷音樂,使用的樂器以鐘、磐為主,表演者動作整齊劃一,聞鼓而進,擊鐃而退,文武有序,氣氛莊嚴。它體現(xiàn)的是禮儀制度,因此絲毫不能馬虎,連什么等級用什么規(guī)格的樂舞,都有嚴格要求。
比如,根據(jù)規(guī)定,天子要用八佾(yì),即八排八列的64人舞陣,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如果有人不慎逾制,用了不合自己身份地位的樂舞,就是犯了天大的政治錯誤。這種禮樂制度使周王朝的統(tǒng)治延續(xù)了800年,但到春秋末期,人們對越來越僵化和空洞的雅樂失去了興趣,進而形成了“禮崩樂壞”局面。與此同時,流行于民間的俗樂清新活潑,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開始受到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到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時,六代樂舞中除《大韶》外都已不存在。有人認為它們毀于戰(zhàn)火,但明代音樂家朱載堉(yù)認為,古樂失傳不能歸罪于秦的戰(zhàn)火。為什么呢?事實明擺在那兒:古樂使人收斂,俗樂使人放肆,而人們都喜歡放肆,不喜歡收斂,所以聽古樂怕睡著,聽俗樂不知倦。
秦朝之后,歷代宮廷的雅樂只保留了韶樂(即文樂)和武樂兩種。周公整理的六代樂舞,就這樣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而民間的俗樂卻煥發(fā)出勃勃生機。比如在“歌詩三百,舞詩三百”的《詩經(jīng)》中,就有一首記錄陳國俗樂熱鬧場景的《宛丘》:
子之湯兮,宛丘之上。洵有情兮,而無望兮。
坎其擊鼓,宛丘之下。無冬無夏,值其鷺羽……
年輕的姑娘們搖曳多姿,可以在宛丘上跳舞,可以在宛丘下敲鼓,大家盡情玩耍,不管冬夏寒暑——這樣青春洋溢的俗樂,確實會比雅樂的生命力更長久。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