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門,始建于唐,與西門、大南門、宋門和曹門一樣,是城墻歷史最悠久的城門之一,至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北門古時稱為封丘門,五代后梁時改稱為含輝門,后晉改稱為宜陽門,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改名為安遠門。民國年間馮玉祥主豫期間曾一度改名為共和門,開封人俗稱北門。5月25日上午,記者來到宋門,探訪這座古城門的歷史。
對開封地方史頗有研究的劉海永告訴記者,開封城墻在唐、宋、金、元時期,都是黃土夯筑的土墻,到了明代,開封外城已毀壞殆盡。明朝統(tǒng)治者就在北宋東京內(nèi)城和金代里城的基礎(chǔ)上,除墻體仍為夯土外,用青磚把城墻外表全部壘砌起來,這才是開封磚城的真正開始。劉海永說,宋元時期北門的城門樓為兩重建筑,高大宏偉。但在元末時期,農(nóng)民起義紅巾軍首領(lǐng)劉福通攻城,為了加強防守,“元將泰不花等以汴梁四面城門,止留五座,以通往來,余八門俱塞”。即將原13座城門堵塞了8座,僅留下麗景門、仁和門、南薰門、大梁門和安遠門,即現(xiàn)在的宋門、曹門、大南門、西門、北門。北城就只剩下一座安遠門。
據(jù)了解,到明代時期,北門有大城樓一座,城樓為殿閣樣式,上面懸掛著“拱宸”字樣的牌匾,門外有月城一座,門4重,東邊有水門一座城門也是鐵裹門,門外是護城海壕。由于黃河水患頻發(fā),北門也隨之沒落衰敗。1997年,開封市文物工作者在距北門北約100多米處發(fā)現(xiàn)了北門的甕城遺址。甕城遺址距地表深約3.8米,寬7米,殘高2.9米,由青磚筑成。
北門原來保留有城臺,城門寬16米,高約8米。2003年在北門的原址上建城門樓,新修城門樓為重檐歇山式仿古建筑,上面為兩層宮殿式城樓,下為三個門洞,中洞上面的墻體上鑲有“安遠門”三字石刻。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