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南門,始建于唐,原名尉氏門,后梁改稱高明門,后晉稱熏風門,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曾稱為朱雀之門,趙匡胤簡稱為朱雀門。民國時期,馮玉祥改稱為中山門。大南門南通往火車站,北直達龍亭,自唐以來就位居開封城的中軸線上,是開封市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
對開封地方史頗有研究的劉海永告訴記者,明代的大南門城臺之上,和西門、北門、曹門及宋門4座城門一樣,也建有“大城樓”,內(nèi)側(cè)懸掛寫有“中原勝概”4個大字的牌匾。門外有月城一座,月城亭內(nèi)還豎有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修河南省城五門記》碑。該碑高8尺,闊2尺8寸,由李夢陽撰文,左國璣書寫。大南門可能是5座城門中鐵裹門最多的一座,多達12扇。城門外也有護城河,河寬約5丈,跨護城河有一座橋名為迎熏橋。據(jù)了解,這是開封幾座城門中唯一一座具有名稱的吊橋。
據(jù)劉海永介紹,大南門原來也有殿閣式城樓,但是在明末時期毀于水患。清朝對大南門進行了多次重筑,1928年5月,馮玉祥令人籌建金聲圖書館。金聲之名來自馮玉祥的摯友鄭金聲。1931年劉峙主豫,拓寬大南門,將城樓拆除,改為碉堡式的城門,金聲圖書館亦被撤銷。后來改建成三進孔道、碉堡式城樓,1948年又毀于戰(zhàn)火。現(xiàn)存的是甕圈的門,城門臺基已經(jīng)不存在了。
大南門是開封城墻唯一的也是全省僅存的一座甕城,直徑137.2米,甕圈長269米,周長406.2米。1994年至1995年,市文物管理處對其進行了修整。劉海永說,該工程嚴格按照原有形制進行修復,共修整長度269米,恢復了墻體女兒墻、城垛以及墊層和海墁。整修后的大南門甕城高8米,上寬5米,底寬7米。修復工程使古城南大門的面貌得到改善。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