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不僅有鼓樓,也有鐘樓。鐘樓上懸一口大鐘,用于報警報時,所以被稱為“鐘樓”。開封的鐘樓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比鼓樓晚建1年,位于今天的開封大坑沿街南口(今省府西街勝利市場一帶),由于鐘樓拆毀已有300多年,記者只能通過史料以及從對開封地方史頗有研究的劉海永那里了解開封鐘樓的歷史。
“開封的鐘樓是由河南布政使參政莫景山所筑,臺高3丈,樓為重檐歇山式,基座下面是券洞,供來往的人流車輛從券洞通過。鐘樓上懸置一口大鐘,用于報時。”劉海永說,“鐘樓一般都建在城市的中心位置,而當時開封城的鐘樓、鼓樓位置卻正好相反,鼓樓建在城池中心,鐘樓卻建在偏側。”為什么開封的鐘樓、鼓樓位置不同于其他古城,在民間流傳著一個傳說,據說當時的河南某巡撫突然身患疾病,找很多醫(yī)生治療總是不見好轉,有個風水先生說他的身體之所以不好是因為衙門右邊高高聳立著一座鐘樓,破壞了衙門的風水。該巡撫一聽,馬上下令將鐘樓拆除,并與鼓樓的位置進行對換,之后鼓樓便位于城中心,鐘樓則偏于西側。傳說的真實性我們無從考證,但從現(xiàn)在鼓樓的位置來看,鼓樓位于城市的中心位置,而鐘樓的遺址的確在西側。
晨鐘暮鼓是古城開封的真實寫照,幾百年前,鐘樓作為城市公共設施,在過往的歲月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后來,鐘樓被拆除,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消失在歷史之中。據說一個巡撫因每天早晨的鐘聲影響休息,便以鐘樓年久失修,恐怕雨季到來下雨倒塌傷及路人為借口,將鐘樓拆掉重建。很快開封城中的鐘樓就被拆除,但卻遲遲不見鐘樓動工的跡象,倒是那個巡撫把募捐的錢卷走了。后來,老百姓得知拆掉的真實緣由,便將鐘樓拆除后的遺址稱為“拆樓口”,時間長了,被傳為“車路口”。
關于鐘樓的拆除,劉海永告訴記者,據他查閱資料,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黃河決口,洪水淹城之后,鐘樓臺基被淤于地下一部分,樓也出現(xiàn)破損。清康熙十年(1671年),巡撫郎廷相看鐘樓損壞,樓下門洞無法通行,于是下令將鐘樓拆除,并將其建筑材料全部移到大相國寺,修建為藏經樓。從此,鐘樓從古城消失了。記者來到大坑沿街南口附近的鐘樓古跡遺址,已經什么都看不到了,只能根據劉海永的介紹想象鐘樓當年的模樣。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