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蠟山峰萬丈高,不及嵩山半截腰。”從登封市白坪鄉(xiāng)南窯村向南望去,一處綿延的山脈呈馬蹄狀坐北朝南,好像一把太師椅四平八穩(wěn)地安放在群山之中。山的形狀奇特,名字的傳說也“動聽”:相傳很久以前,山下張棉花的母親得了怪病臥床不起,小棉花為給娘治病,整日上山打柴換取微薄的收入,磨得兩只小腳鮮血直流。一天,小棉花登山之時遇到一白胡子老人,告訴她說:“這山上石洞里有一窩蜜蜂。你在竹竿頭上卷張烙饃,朝蜂窩一戳。拿這張沾上蜂蜜的餅讓你娘吃,病就會好。”棉花娘的病好了之后,村民便把這山叫作蜜蠟山。
蜜蠟山位于登封市、汝州市和禹州市的三市交界處,在登封市西南的白坪鄉(xiāng)南窯村。其山險峻,樹木茂盛,境內(nèi)5000畝森林中,1000多村民散居其中,構成了一幅恬靜宜人的山居圖。
山腰上有一棵郁郁蔥蔥的柿子樹盤虬臥龍般的枝干,遮擋了整個路面,山風吹過,“唰唰唰”清脆悅耳的樹葉碰撞聲,宛如一曲動聽的叢林交響曲。每年9月份,紅彤彤的柿子像一個個小燈籠,喜慶地掛滿枝頭,路過的行人可以隨意采摘。據(jù)本村74歲老人梁軍說,柿樹至少有100多年了。自打他小時候見到這棵柿樹,一直都是這么茂盛,“這棵柿樹的產(chǎn)量非常高,每年能結七八百斤柿子,那味道啊,直甜進心里。”
“咱們抗日的部隊還打樹下過過呢。”同行的南窯村支部書記張占枝插言道。他介紹:1945年2月,王樹聲率領大部隊,與先期到達登封建立革命根據(jù)地的豫西抗日先遣支隊會師。在一次戰(zhàn)斗中,掩護撤退的八路軍一個排在三元堂子坡與尾隨而來的1000多名日偽軍血戰(zhàn),擊退日偽軍十幾次進攻,將士的鮮血染紅了這片土地,此戰(zhàn)也為河南軍區(qū)駐扎箕山奠定了基礎。
站在高處,遠眺郁郁蔥蔥,耳聽松濤陣陣,歷經(jīng)千年的蜜蠟山美麗如初。南窯村西南部,有一條干涸的小溪道,道邊臥著一個直徑約5米的大石頭。聽78歲的村民梁西更講故事是一種樂趣。他說:“這塊石頭名為古石,自他爺爺輩記事起,就有它的存在。為此古石附近還建造了以它命名的古石廟及其匹配的堂子庵。”隨著時間流逝,年久失修,現(xiàn)在都已破敗不堪,然而,這個歷經(jīng)風霜洗禮的“龐然大物”依然盤踞山野中,“成了俺村盡人皆知的古物。”梁西更指著古石頭,一臉驕傲地說道。
梁西更掰著手指頭告訴記者,蜜蠟山有杏樹、柿樹、核桃樹等多種野生綠色果樹;還有黃芪、柴胡、何首烏等十幾種野生名貴藥品;更有狼、獾、白麋子、野雞、呱嗒雞等多種野生動物……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