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向有踏春習俗,沿襲至今。踏春,又稱春游、游春、探春、踏青、野步等。每年寒食、清明時節(jié),時逢陽春三月,春回大地,草青樹綠,繁花似錦,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勃勃生機。人們扶老攜幼,三五成群,到田野、山林、郊外,賞花,折柳,挖野菜,放風箏。大好春光里,盡享人生樂趣。
早在先秦,民間就有了踏春習俗,當時叫“春禊”!对娊·鄭風·出其東門》云:“出其東門,有女如云。”描繪了青年男女春日去東門外踏春的盛景。中國古代春季有名的“上巳節(jié)”,就定為三月初三,男男女女結伴穿上春裝傾城而出,或到山谷采摘蘭草,或到水濱嬉戲洗浴,或到郊野宴飲行樂,認為可以拔除不祥,釋放郁悶之氣。
到了唐代,正式有了“踏春”一詞。那時候,國力強盛,民風開放,男女老少都爭相踏春,各取所好,很是熱鬧。尤以唐代仕女踏春活動最有特色。每到上巳日,長安仕女結伴四出郊游,常開展諸如秋千、跳繩和觀球等體育活動。如遇有名花則藉草而坐,解其裙而四周之如幕,以作游賞,名曰“裙幄”。還以斗百草為戲樂,即以草為比賽對象,或對花草名,如狗耳草對雞冠花;或斗草的多寡,韌性等。
如果是文人騷客,不僅要踏春,還要賦詩。杜甫《長吟》詩中的“花飛競渡日,草見踏春心”。孟浩然《大堤行》中的“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歐陽修《踏青》詞中的“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嘯”; 清趙翼《青山莊歌》中的“梓澤風流昔未經,踏春偶到訪池亭”。都是踏青詩里的名句,流傳甚廣。
即便是一本正經的孔圣人,也對踏春很感興趣!墩撜Z·先進》里曾點說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何其瀟灑,令人向往?鬃颖硎,我也想這樣去玩一回。至于后來去成了沒有,沒見文字記載。不過,能在春天的沂水里游嬉,孔子師徒們的身體也夠強健了。
天下第一楷書《蘭亭集序》,也是踏春的收獲。那一年暮春,“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王羲之和一幫文友來到會稽山陰之蘭亭踏青。只見風景如畫,“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他們飲酒賦詩,互相唱和,佳句迭出,好不熱鬧。又借書圣如椽大筆,寫成《蘭亭集序》,文字與軼事皆成千古不朽。
踏春時,青年男女有了較平時更多的交往機會,所以發(fā)生點愛情故事也是很常見的。孟綮《本事詩》載,唐代詩人崔護一次踏青,遇一美女依于桃樹旁,含情脈脈送茶給他喝。因萍水相逢,未通衷曲而別。次年重游,桃花依然,不見美人。于是他在門上題詩道:“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后人據此還演繹了一段凄絕艷美的故事。
大凡與春天有關的詞匯,都是暖洋洋的,喜滋滋的,甜蜜蜜的。踏春,尤其令人心曠神怡,且老少皆宜,所以這一習俗流傳至今。天天宅在屋里的男女,在城市鋼筋水泥森林里壓得透不過氣的你和我,何不趁假日相邀三五好友,走向大自然,腳踏青草,漫步田野,聆聽春姑娘的天籟之聲,賞百花,聞鳥鳴,得一日閑暇,換一日輕松。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