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河上公
http://m.b6man.com 添加時間:2014/4/21 16:31:14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diǎn)擊次數(shù):
在青龍澗河與蒼龍澗河的匯合處,有一個叫虢山島的地方,往日這里雜草叢生,除了周圍農(nóng)民在此種些農(nóng)作物外,少有人到此。前兩年,三門峽市創(chuàng)建全國園林城市,投入資金將此島進(jìn)行了修整,并移植了牡丹花,使這兒突然變成了一座美麗的仙島。每年春季花紅草綠,景色相當(dāng)誘人,市民們利用雙休日紛紛前來觀賞,人多時居然還造成交通阻塞!
你可知道,這個虢山島上曾經(jīng)有一座望仙臺,在古代還是遠(yuǎn)近聞名呢!
據(jù)晉代的葛洪在他整理的著作《神仙傳》中說,在西漢文帝時期有一位不知姓名的老人,曾為老子的《道德經(jīng)》作注。他性格怪異,只在黃河邊上搭間草庵子住著。一年夏天,黃河突發(fā)大水將其沖入河中漂流而下,漂到了陜州被人救出后,仍在黃河邊上的虢山島蓋間草屋居住,并終日背誦《道德經(jīng)》。人們覺得他是個怪人,便稱他為“河上公”。
漢文帝劉恒十分喜歡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不但自己經(jīng)常誦讀《道德經(jīng)》,還下令王公大臣、州牧和在朝上的卿士們必須誦讀。他還規(guī)定,不會通讀《道德經(jīng)》者,不得升朝。文帝雖然喜歡《道德經(jīng)》,但對于《道德經(jīng)》中的一些句子也不完全能懂。一天,他遇到了不明白的句子便問身邊的大臣,可是大臣們也都弄不明白。這時,侍郎裴楷上奏說,陜州的黃河上有人常誦《道德經(jīng)》,不如讓人叫來問一問。文帝便下詔書,派使臣去請河上公。不料,河上公鉆在他的草庵里不出來,說:“道尊德貴,非可遙問也。”使臣無奈,回來如實(shí)向文帝回話,文帝聽后,就親自前來陜州虢山島河上公草庵前,讓人喚河上公出來,河上公仍然不出庵子。文帝有點(diǎn)生氣,告訴他:“普天之下,所有的土地和臣民都?xì)w我所管,你雖然有道,但也是我的臣民。我一個皇帝,還要親自上前喚你嗎?”河上公聽后,走出草庵用手掌輕輕在地上一按,慢慢升在空中,對文帝說:“我上不在天上,中不在人間,下又不在地上,怎么會是你的臣民,你能管得住我嗎?”漢文帝大吃一驚,方才下了車稽首施禮,并訴說了治國中的苦衷,虔誠地拜求河上公為他指點(diǎn)迷津!
河上公見文帝憂國憂民,是個至明的圣君,便開導(dǎo)他說:“以威創(chuàng)天下可得天下,以德治天下可安天下。為人君者,要順天意、惜民意、廣施德、少使苦役,對那些圖財(cái)害命、毀林伐樹、行奸做商、貪污受賄的也要先施仁政,如不悔改再以法治惡。倘若標(biāo)不治本,必然邪惡叢生、制不勝制。因此,要使民之德化,其行必正,溫、良、恭、儉、讓,天下必成文明禮儀之邦。”
文帝聽完河上公如此教導(dǎo)施政方針,恍然大悟,禁不住拍手叫好。他說:“好啊,要重教化,施教于民,才是出路。我回去后即刻頒布詔書,在全國普建學(xué)館,讓所有的孩子從小開始入學(xué)受教。”文帝覺得河上公的話對他施政非常有用,感激不盡,情不自禁地對著空中端坐的河上公連拜了十拜。然而,當(dāng)他抬頭再看河上公時,河上公卻無影無蹤了。文帝正在納悶,一聲鶴鳴傳來,只見河上公坐騎著一只仙鶴,騰飛于云端,飄然而去……
這自然是一個神話傳說。依我看來,河上公是人們所塑造的一個道祖的化身。這一傳說無非是用道家的語言點(diǎn)化封建統(tǒng)治者如何為民施德,促使道政相通。因此,這個故事在后來備受推崇,而且又有了更加完美的演繹。唐宋時期,人們在故事的發(fā)生地建了望仙臺、河上公廟和河上亭,陜縣張灣鄉(xiāng)的一個村還改名叫十拜村,一直延續(xù)至今!
不過,據(jù)史書記載,漢文帝開辟的文景之治與河上公的教誨有很大關(guān)系。
(作者:金光 責(zé)任編輯:徐鵬)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