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的名字在我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在人們心目中,他是懲惡揚善、救世濟民、善良正義的化身,深受群眾愛戴。他皈依佛門后樂善好施,被人們尊稱為“濟顛活佛”。有關(guān)濟公的傳說早在南宋時期已開始流傳。在電視劇里,濟公的扮演者游本昌用獨特的演技使活佛濟公更加深入人心。濟公的傳說在2006年5月20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濟公是歷史上南宋時期的真實人物,原名李修緣。據(jù)《凈慈寺志》、《汴京遺跡志》、《宋史》等大量文史資料證明,濟公出生在臺州,出家在杭州,其先祖居在開封。
臺州市利用濟公出生在天臺的歷史文化資源,發(fā)展文化產(chǎn)業(yè),投巨資復建了濟公故居,并開發(fā)為4A級景區(qū)。2013年6月21日,臺州市舉辦了“2013浙江·臺灣合作周”天臺活動啟動儀式暨“濟公成道·祖庭祈福”大典活動,從而掀起了濟公信眾來天臺朝覲、觀光的熱潮。恰逢此時,率團訪問北京的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專門寄來了墨寶——上書“天下濟公 祖在天臺”8個大字,成了海峽兩岸濟公文化交流活動蓬勃發(fā)展的有力見證。研究濟公的專家學者多次提出,濟公生平事跡主要在臺州與杭州兩地,而濟公祖墓則營建在開封,呼吁開封、杭州、臺州的有識之士,毋忘共同關(guān)注濟公祖墓的重新修繕。
一
濟公俗名李修緣(又名修元、心遠),1148年生于南宋,浙江天臺永寧村人氏。李家世代仕宦,為官清正,積善崇佛,乃臺邑名門望族。據(jù)史料記載,其祖輩的家世為:父親李茂春,祖父李涓,曾祖父李評,四世高祖父李端愿,五世天祖父李遵勖,六世烈祖李繼昌,七世太祖父李崇炬。
濟公先祖和開封的歷史淵源應從濟公的七世太祖父李崇炬說起。李崇炬成長在后唐、北宋時期。開封當時是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和北宋的首都,李崇炬在這戰(zhàn)火四起的年代,來到開封建功立業(yè),為大宋江山立下了戰(zhàn)功。
據(jù)《中國歷史大辭典》記載:“李崇炬(924年~988年),宋潞州上黨人,字守則。初為后漢樞密使史弘肇親吏,入后周隸世宗帳下,從征北漢,以功轉(zhuǎn)供備庫副使。宋建隆元年(960年)參加擊平李筠、李重進之亂有功,乾德二年,代趙普拜樞密使。開寶初,為鎮(zhèn)國軍節(jié)度。開寶六年,入為左衛(wèi)大將軍。太平興國二年,出為邕、貴、潯、賓、橫、欽六州都巡檢使。未幾,移瓊、崖、儋、萬四州都巡檢使。還京后,拜右千牛衛(wèi)上將軍。雍熙三年,命代宋偓判右金吾街仗兼六軍司事。端拱元年,卒,年六十五。贈太尉,謚元靖。”
李崇炬的兒子、濟公的六世烈祖父李繼昌子承父業(yè),戰(zhàn)功卓著。李繼昌(948年~1019年),字世長,宋建隆三年(962年),以蔭補西頭供奉官,歷監(jiān)大名府商稅。淳化中,他被命為登、萊、沂、密等七州都巡檢使。至道二年,他任峽路都巡檢使,改兵馬鈐轄,鎮(zhèn)壓四川起義軍。咸平三年,因鎮(zhèn)壓王均有功,他領(lǐng)獎州刺史,知青州,入掌軍頭引見司。“澶淵之盟”,使契丹定和議。出知延州兼鄜延路鈐轄。官至左神武軍大將軍,正任刺史。天禧二年冬,卒,年七十二。
李繼昌的兒子、濟公的五世天祖父李遵勖世出名門,功成名遂。“李遵勖(988年~1038年),字公武,舉進士。初名勖,因娶宋真宗趙恒妹萬壽公主,而加‘遵’字為‘遵勖’。 歷官左龍武將軍、駙馬都尉,澄州刺史,均州、宏州、康州團練使,澤州防御使,宣州觀察使等。”因駙馬系皇親國戚,所以景龍門外皇城北門不遠的一座靜淵莊被賜給萬壽長公主的丈夫李遵勖,為駙馬都尉的宅第。那宅第稱為東莊,后人稱為李駙馬園,由他家世代保有,是諸位公主中最宏偉壯麗的莊園。李遵勖喜愛菊花,善賦宋詞,也非常喜歡結(jié)交賢士,當時有名的官員都和他家有交往。李遵勖的兒孫一直居住在靜淵莊,直到金兵入侵后,李遵勖的重孫李涓(1074年~1126年)與金血戰(zhàn)而死,李氏家族隨著北宋滅亡而南遷。
宋太宗共有9個兒子、7個女兒,萬壽長公主是最小的女兒。李遵勖考取進士后被召為駙馬,娶萬壽長公主為妻。兩人篤信天臺宗,在天臺東掖山修建的白蓮寺即是李遵勖和萬壽長公主的“功德寺”。從此,李氏家族與佛教天臺宗結(jié)下不解之緣。
李遵勖有3個兒子,大兒子李端懿是濟公的伯高祖,二兒子李端愿是濟公的高祖,三兒子李端愨是濟公的叔高祖。李端愿的兒子李評,字持正,是濟公的曾祖父,官職進成州團練使、知蔡州、贈冀州觀察使,賜白金千兩。李評的兒子李涓即濟公的祖父,字浩然,以蔭補武官,召試中書,易文階,知鄂州崇陽縣。靖康元年金兵入侵東京,李涓應詔募勤王兵,率600人毅然北上,至蔡州,天大雪,猝遇金兵游騎,敗之,他與金大軍血戰(zhàn)而死。
二
土柏崗鄉(xiāng)位于開封市市區(qū)東北部,隸屬順河回族區(qū),轄廠尚、前朱、北神崗、南神崗、高莊、小董莊、土柏崗、齊寨、崗西、楊寨、沙牛崗、大杜寨12個行政村。
據(jù)河南大學教授周寶珠、程民生點校的明代李濂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夏六月編撰的《汴京遺跡志·卷九·陵墓》載:“李駙馬墓,在城東北南神崗,宋駙馬都尉、鎮(zhèn)國將軍、節(jié)度使、贈尚書令許和文公李遵勖葬此。李留后墓,名端懿,乃駙馬遵勖之子也,官至鎮(zhèn)潼軍節(jié)度觀察留后,附葬于父遵勖墓側(cè)。”書中還載有歐陽修撰的《鎮(zhèn)潼軍節(jié)度觀察留后李公墓志銘》:“嘉祐五年(1060年)八月某日,鎮(zhèn)潼軍節(jié)度觀察留后、知澶軍州事隴西李公得暴疾,薨于州之正寢。其以疾聞也,上方宴禁中,為止樂,命中貴人馳國醫(yī)往視,未及行而以薨聞。詔輟視朝一日,賜其家黃金三百兩,贈公感德軍節(jié)度使,已而又贈兼侍中。太常謚曰某。即以其年某月某日,葬于開封府開封縣褒親鄉(xiāng)先塋之次。”
據(jù)清代周城撰《宋東京考·卷之二十·陵墓》記載:“李駙馬墓,在城東北二十里南神崗。宋太宗女荊國大長公主左龍武軍駙馬都尉、累遷鎮(zhèn)國軍節(jié)度使、知許州、贈尚書令、謚和文李遵勖葬此。”
據(jù)康熙三十四年《開封府志·卷十七·陵墓》載,“李端懿墓,在府城東北南神崗。端懿,鎮(zhèn)潼節(jié)度觀察留后駙馬都尉、贈尚書令、謚和文,遵勖之子”。
據(jù)清光緒《祥符縣志·卷十三·墓》載,“李遵勖墓在城東北南神崗。李端懿墓,端懿乃駙馬遵勖之子附葬于父墓側(cè)。宋歐陽修撰李端懿墓志銘”。
1987年6月,在編寫《開封市地名詞條選編》時,當時的郊區(qū)干部王世學、土柏崗鄉(xiāng)干部李澤亞、崗西村時年70歲的村民李良田等,到崗西村實地調(diào)查采訪。此墓坐落在古代自然形成的崗丘上,崗俗名“神崗”,面積約20公頃。相傳當時墓高10多米,周圍600平方米。據(jù)文獻記載,墓前原有歐陽修所撰碑文的石碑和松柏等,墓前有李遵勖長子李端懿墓。據(jù)崗西村老人說,新中國成立前,國民黨兵曾在墓頂上挖工事,正挖時忽然下陷個大窟窿,連人也掉了下去。事后用土填平,據(jù)此分析此墓可能被盜過。最后調(diào)查的結(jié)果是:“李遵勖墓在開封市區(qū)中心東北11公里,崗西村東側(cè)。李遵勖,初名勖,宋真宗賜‘遵’字。山西長治人,娶真宗妹萬壽長公主,授左龍武將軍,駙馬都尉。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卒,葬此。墓建土崗上,相傳高約10米,面積約600平方米,墓前有碑與松柏,F(xiàn)存墓高約3米,面積約30平方米,為紫色夯土層,屬開封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從上述文獻記載和實地調(diào)查看,順河回族區(qū)土柏崗鄉(xiāng)南神崗、崗西村一帶應是濟公先祖墳墓塋地之所在地。
三
據(jù)《天臺山方外志》、《凈慈寺志》等書記載,濟公名道濟,字湖隱。父親李茂春,是宋太宗李駙馬的后裔。母親王氏,夢吞日光而生濟公。18歲時,父母相繼雙亡,濟公便跟隨杭州靈隱寺高僧瞎堂禪師,落發(fā)出家。道濟平時瘋瘋癲癲、嗜食酒肉,寺里的眾僧都指責他。瞎堂卻說:“佛門廣大,難道容不得一個顛僧?”從此眾人就稱他“濟顛”。濟公的一生富有傳奇色彩,他既“顛”且“濟”,他的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人們懷念他、神化他。神化濟公就從他的出世開始。據(jù)《西域志》記載:“天臺山石梁橋古方廣寺,五百羅漢之所住持,其靈異事跡往往稱著。”濟公誕生時正好碰上國清寺羅漢堂里的第十七尊羅漢(即降龍羅漢)突然傾倒,于是人們便把濟公說成是羅漢投胎。黎民盼望救星,社會呼喚英雄,當人民十分需要圣賢的時候,高僧就成了“活佛”。凡人道濟成為歷代供奉祭祀的神靈,其成佛后的尊號長達28個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羅漢阿那尊者神功廣濟先師三元贊化天尊”,集佛道儒于一身,堪稱神化之極致。這也就說明濟公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濟公的師父瞎堂圓寂后,濟顛來到凈慈寺。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的一天晚上,濟顛似醉非醉,繞著長廊急切呼喊,但眾僧不能聞其聲,只覺得莫名其妙。不一會兒,佛寺一片火海,雄樓杰閣化為灰燼。濟顛自行募疏,重建寶剎。他化緣來到嚴陵,將自己的袈裟展開來,竟然籠罩諸座青山,山上的高樹巨木隨即拔起,順流浮江而出。濟顛告訴眾寺僧,建廟用的木材已經(jīng)運抵寺內(nèi)香積井中。6名壯漢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巨木一一撈出,堆積如山。監(jiān)寺要酬以錢兩,濟顛連忙推辭道:“我乃門甲神,豈要你的酬勞?”說罷,御風而去。在濟公出家后的主要生活和活動場所,杭嘉湖一帶流傳濟公的故事內(nèi)容更為豐富多彩,其中以《飛來峰》、《古井運木》、《戲弄秦相府》等故事最為膾炙人口。直至明末清初,出現(xiàn)了一部描寫濟公傳奇事跡的《濟公傳》。
濟公圓寂后葬于虎跑寺,后人在杭州虎跑寺建有濟公塔院。濟公圓寂后,居簡寫了一篇《湖隱方圓叟舍利塔銘》,“湖隱”、“方圓叟”都是濟公的別號。濟公身為禪宗高僧,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他跟唐代隱士寒山、豐干、拾得一樣,既受到佛教禪宗的熏染,也受到了道家隱逸之風的影響。不同的是,他還具有民間游俠的色彩,從而使他在眾多的佛門弟子中獨樹一幟。
四
濟公出生在永寧村。永寧村在古城北門外,濟公家就住在赭溪畔。濟公李氏家族人丁不是很旺盛,但因歷世仕宦,家境富裕,是天臺的名門望族。赭溪西岸的一大片田地,就屬于這個家族所有,至今人們還稱其為“李家垟”。發(fā)源于北山的赭溪是孩童時濟公看水碓舂米、捕魚游泳玩耍的好去處。石墻頭邊上有“隴西園”,古時這里是濟公李氏的私家莊園,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此處還設(shè)立過“忠烈祠”。
濟公祖居隨著歲月沖刷、滄桑變遷,最后湮沒淪圮。歷代故鄉(xiāng)民眾敬仰濟公,感戴其德澤,屢在祖居遺址修建濟公佛院、濟公亭、石墻橋等紀念之所,重光“活佛”圣跡,彰顯濟公圣德。
2004年復建的濟公故居,依據(jù)歷史資料以南宋時代典制,結(jié)合本地民風民俗和大戶人家宅第住房的建筑格局復建而成,坐落于天臺城關(guān)北門原云華樓黃金地段,共分三大主體。中間部分是巍峨壯麗的李府,所以屋舍為高規(guī)格的南宋天臺三進九明堂結(jié)構(gòu)。西面部分為“觀霞閣”5層30多米高,全部硬木結(jié)構(gòu),閣周圍雕九龍和天臺八景。登閣舉目四望,近可看到濟公出生地永寧村石墻頭、讀書處赤城山和出家之處國清寺,遠可望見著名的天臺山勝景。東面隴西園,由濟佛殿、醉仙樓、濟公藥鋪、葫蘆池和假山飛瀑組成。此園西連故居,北依赭溪,是濟公少時嬉戲玩耍之地。
濟公故居旨在弘揚濟公文化,成為推動濟公在世界各地影響的一個良好平臺,每年都會有來自不同國家的游客前來瞻仰濟公遺跡。
1993年,天臺縣成立了國內(nèi)第一家研究濟公及其歷史文化的群眾性學術(shù)團體——天臺山濟公研究會。在此后的10年里,天臺連續(xù)舉辦了濟公故居重光大典、2007海峽兩岸濟公文化交流活動、天臺國際濟公文化旅游節(jié)等一系列活動,濟公文化以及濟公精神歷經(jīng)歲月和歷史的洗禮至今仍源遠流長。
五
濟公的傳說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這是對濟公精神的肯定,也是非常值得我們?nèi)フ湎У膶氋F財富。濟公生平事跡主要在臺州與杭州兩地。流傳濟公在年輕時代,就一直生活在杭州,直到圓寂后,其靈塔亦在杭州虎跑寺。而濟公的先祖從七世祖李崇炬到濟公的祖父李涓都相繼居在汴京開封,為保衛(wèi)大宋江山立下豐功偉績。特別是李涓,靖康元年知鄂州崇陽縣,得知京城被金兵圍困,獨自招募六百銳兵,自己出家錢買牛肉白酒激犒之。令曰:“吾固知無益,然世受國恩,唯直死耳。若曹知法乎,‘失將者死’,鈞之一死,死國留名,男兒不朽事也。”眾皆泣。行至蔡州,天下大雪,蔡人忽噪而奔,曰:“敵至矣。”即結(jié)陣以待。少焉,金兵游騎果集。涓馳馬先犯其鋒,下皆步卒,頗殺其騎,且走。涓乘勝追北十余里,遇到大批敵軍,猶血戰(zhàn),大呼叱左右負己,遂壯烈犧牲,僅53歲。濟公的先祖在開封留下英名。
濟公的出生地是臺州,濟公的出家地是杭州,濟公的先祖居地是開封。要推動文化產(chǎn)業(yè)快速發(fā)展,開封、杭州、臺州三地市,應充分利用“濟公文化”這一寶貴歷史文化資源,強手聯(lián)合。特別是開封市應關(guān)注濟公先祖墓地的開發(fā),如在土柏崗鄉(xiāng)修建“李駙馬園”旅游景點,并對原墓地重新修繕,如重新鐫刻濟公祖墳墓碑和歐陽修所撰的《李端懿墓志銘》等。這樣既能以此為契機,將濟公精神“流傳返祖”、回歸開封,擴大開封的文化聯(lián)誼與交流,又能促進臺州、杭州與開封旅游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三市聯(lián)手,發(fā)展共贏。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50178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