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開封的雞坑(上)
http://m.b6man.com 添加時間:2014/3/3 14:55:41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在開封這八朝古都之地,養(yǎng)斗雞、玩斗雞、觀斗雞的人不是小眾。外地一般把舉行斗雞打斗的場所稱為斗雞房、斗雞場、斗雞臺……開封人則稱之為斗雞坑,簡稱雞坑。見識過雞坑的朋友,大多會有較深的印象。透過開封市井這一獨特的休閑娛樂舞臺,人們不但能享受到難得的一種刺激和樂趣,還會體味到自然與社會的一些世理和法則。
開封斗雞
歷史久遠中原一寶
要說開封的雞坑,當然還得先說說聞名海內(nèi)外的開封斗雞,它是中原一寶,也是中國一絕。
開封斗雞歷史久遠,自夏朝第六代王少康年輕時喜愛斗雞,創(chuàng)中原斗雞之鼻祖算起,已有4000年的歷史。這個人們認知的歷史應(yīng)該包括兩部分:一是有文字記載的可以斷定的顯性歷史,一是沒有明確文字記載的可以推斷的隱性歷史。開封斗雞的悠久歷史,其宋元明清民國部分屬于前者,其宋前史部分應(yīng)該屬于后者。此外,開封人似乎有一個認知歷史的思維定式,常將一種傳統(tǒng)風(fēng)俗的起源,一些歷史文化成果的根脈,都追溯到北宋一朝。開封人之所以有如此思維之定式,確確實實是因為中華文明中的北宋東京元素俯拾即是。但是,例外也為數(shù)極多。像斗雞這一中華古老的休閑娛樂活動,雖然在中原正是于北宋一代進入一個新的全盛時期,《東京夢華錄》中就有點滴筆墨記載,但是斗雞在全國,乃至在開封本地都是一個更為古老的社會習(xí)俗。
從原雞中天性愛斗的雄雞,到從一般的家雞中分離出來,形成一種專司打斗的斗雞品種,而且要不斷地改良,這無疑是一個漫長的演化歷程。由于開封地區(qū)良好的自然條件包括地理環(huán)境,使我們的先人在雞類飼養(yǎng)方面起步較早,繁殖培育諸項水平也較為先進,這其中就應(yīng)包括斗雞的培育。考古發(fā)現(xiàn)與歷史研究證明,這個漫長演化歷程的起點,最晚也要在6000多年之前。中原斗雞——開封斗雞的歷史距今應(yīng)為4000年,而不是過去常說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
根據(jù)2000年公布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成果,開封的建城、建都時間都應(yīng)該在距今4000多年以前,這一結(jié)論已為中國古都學(xué)會2013年年會所確認。這不是個古都增加一朝、建城史前推1000多年的簡單問題,其所產(chǎn)生的文化效應(yīng)難以估量。由于歷史主軸的延長,在文化表述的坐標中,一種社會活動的文化比較、文化反思將會更加豐富多彩。由此看來,怎樣準確地認識中原斗雞、評說開封斗雞以及其活動的起始點在何時,人們應(yīng)該有一個更加廣闊的文化視野。
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選種培育,開封的斗雞品種古老而珍貴,品種極優(yōu)。開封斗雞打斗意識強烈、斗志頑強、斗技高超,既能打又能挨,至死不敗走,有武士之勇氣、壯士之氣概。在1999年泰國舉行的世界斗雞大賽中,開封斗雞曾一舉獲得重量級冠軍。中原一帶的斗雞,追根溯源大多出自開封斗雞。從古至今開封的斗雞活動一直盛行于民間,悠久的歷史積淀使開封這一傳統(tǒng)的民間娛樂活動始終保持著慣有的古都情調(diào)、王朝遺風(fēng)。中央電視臺、香港鳳凰衛(wèi)視等都來汴攝制過有關(guān)專題節(jié)目,傳媒界常把開封斗雞稱之為“中原一寶”、“中國一絕”。
里城雞坑
清朝八旗歷史之鏡
里城是前清到民國初期開封城里的滿語俗稱,而非北宋開封東京城的皇城、里城、外城中的里城,F(xiàn)在的開封已找不到里城的蹤影,只是作為地片名和街道名稱存在。里城的前身是清朝八旗軍在開封的駐防地,位于龍亭之后,北倚城墻,當時筑有近丈高的土城墻,東、南、西三個方向開有城門,東門外廣場即設(shè)有遠近聞名的里城斗雞坑,影響很大,為近現(xiàn)代老開封人口碑所傳,被眾多相關(guān)文章所記載,使里城斗雞坑和雞坑之稱謂廣泛在開封一帶流傳開來。之所以稱為“坑”者,不少記述開封斗雞的文章都說“是因斗雞場地低于四周而得名”。因由不錯,只是解釋得過于簡單,容易使人茫然,仍不解其所以然。
其實雞坑的由來和開封城內(nèi)的地形地貌不無關(guān)系,歷史上最近最大的兩次黃河洪水進城,一次是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一次是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兩次淹沒開封的洪水退后,開封城內(nèi)留下了眾多大大小小的水坑洼地,這一地貌特征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小南門、西南城坡、龍亭后北城墻里、東城墻內(nèi)沿線還十分明顯。里城雞坑所處的位置正是大坑小坑廣布之處,這是其一。其二是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皇直接統(tǒng)轄的八旗軍近千人進駐旗營鎮(zhèn)守開封,到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這里的八旗軍由三年換防制改為定防。由此我們可以探討一下里城雞坑的起始時間,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記史指標。首先,里城未筑建之前,在此設(shè)雞坑的可能性幾乎是零。其次,八旗軍進駐開封始建里城至三年換防制改為定防制之前有很小的可能,因八旗軍自清太祖努爾哈赤創(chuàng)立八旗制度始,雖一直恪守“祖宗成法”實行兵民合一,但由于三年一換防,流動性大,形成一個有規(guī)模的斗雞坑不太容易。最后,可能性極大的就是實行定防制之后,在乾隆年間,長期駐守里城的八旗軍官兵及家屬陸續(xù)帶來的精良斗雞與開封北頭明周王府留傳下來的良種斗雞不期而遇,雙方斗雞的場地當然選擇在距軍民皆近的地方比較合適,里城東門外的斗雞坑便應(yīng)運而生。其三是里城東門外的廣場地,有不少黃河洪水退后留下的大坑小洼,加上在開封觀斗雞早就是個十分招人的活動,觀者甚多,主辦者就借地勢,選擇了四周是斜坡,中間是坑凹的一處圓坑之地作為斗雞的場所。圓坑四周的斜坡成了觀眾的“梯形看臺”,坑底處土松適中畫圈為牢是斗雞廝殺的戰(zhàn)場,這雞坑是何等自然而又如意的選擇啊,也真是愛玩的開封人聰明之所在。其四,坑在開封人的口中沒有語言習(xí)慣障礙,包府坑、龍亭坑、徐府坑……“坑”字一直存在于開封人的地名稱謂中,把處在坑里的斗雞場地稱之為雞坑、斗雞坑也就自然而然了。
開封民間的斗雞活動由來已久,之所以到清朝及民國初年又達到一個盛期,里城雞坑的出現(xiàn)作為一個盛期的標志被記錄下來,不能不說確實與清朝八旗的盛衰有關(guān)。
八旗軍進駐開封,從三年換防到長期定防正值清朝康乾盛世之時,作為河南省府、八朝古都開封,其市井之中從民間到上層,養(yǎng)鳥、養(yǎng)鴿、養(yǎng)金魚和斗雞、斗蟋蟀、斗鵪鶉之休閑娛樂活動傳承不斷,這和北京城的皇親貴胄、八旗子弟、市井百姓的喜愛如出一轍。里城八旗軍中的斗雞愛好者和開封本地的斗雞愛好者那是棋逢對手、路遇知音。可以推斷,設(shè)在里城東門前的斗雞坑,十有八九得到了里城八旗軍中最高首長的批準,首長大人本身說不定就是一位玩斗雞的高手,不然怎么可能讓雞坑就設(shè)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呢?其實此時,進入和平時期不久的八旗軍仍不廢騎射、士氣尚存,對八旗子弟也有著十分嚴格的挑甲制度。既然眼下無戰(zhàn)事,時不時搞搞斗雞打斗也是軍中之樂,還能提振精神,而與地方斗雞的比賽,那還真是聯(lián)絡(luò)軍地感情的一種軍民聯(lián)歡吧。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里城斗雞坑日益熱鬧非凡,每逢農(nóng)歷正月初二、二月初二、清明節(jié)等習(xí)俗斗雞時節(jié),雞坑儼然一個大廟會,做小生意的、賣小吃的、起雀的、剃頭的也云集趕來。里城的八旗官兵、旗人貴族,開封城內(nèi)外的各色人等都紛紛歡聚于此。里城雞坑里里外外人頭攢動、熙熙攘攘,趕廟會一般熱鬧。這時的雞坑成了天下太平背景下,不同階層人士融匯的一個社會場所,也算康乾盛世在開封的一個縮影。
清王朝的覆滅,從北京到開封,八旗子弟的提籠架鳥、斗雞走狗被推到了社會輿論的風(fēng)口浪尖,完全成了玩物喪志、貪圖享受從而丟掉江山的一項具體的惡行。中國傳統(tǒng)的反斗雞情結(jié)也膨脹到了極點。
里城的八旗軍在民國成立后又茍延殘喘10年,直到1922年10月馮玉祥將軍主豫遣散旗營前,他們的糧餉俸祿一直按民國臨時共和政府的“優(yōu)待條件”全部供給。據(jù)說除北京外,地方各處旗兵唯獨開封如此,也因此故吧,里城的雞坑一直延續(xù)到民國時期很久時間。
雞坑規(guī)矩
陽剛氣概王朝遺風(fēng)
里城當年的雞坑,我們雖然現(xiàn)在看不到了,但它所形成的許多規(guī)矩卻被沿襲下來。開封地方史志編委會編輯的“開封方志叢書之三”《開封民俗》一書中,收錄有高秀峰先生的《開封斗雞》一文,內(nèi)有關(guān)于里城雞坑各種規(guī)矩較為詳實的記載,很有意思。比如有一條雞坑的觀戰(zhàn)規(guī)矩就十分讓人吃驚:不論坑里兩只斗雞打斗得多么精彩激烈,不論觀斗者和雞主人是否下有賭注掛有彩頭,雞坑之內(nèi)皆不準拍手叫好、不允許大聲喝彩,以免引起糾紛。筆者這十幾年觀看過范莊煤場、清明上河園、陽光湖東岸等多處雞坑的斗雞賽,果不其然,雖不像過去那樣鴉雀無聲,但觀眾的情緒相對都較為平靜,其中看清明上河園的兩場斗雞表演,一場尚好,一場大概因外地游客大多不懂開封斗雞的規(guī)矩而有些沖動,可雞主仍然沉默無聲,只在左右觀察自己斗雞的戰(zhàn)斗狀態(tài)。說起開封雞坑如此“驚人平靜”的觀斗規(guī)矩,不免讓人想起香港跑馬場的賽馬。那是曾號稱為“英皇御準”、有身份的人士參加的大型活動,大概是下有賭注的原因,馬一出閘,觀眾叫號聲喧天,全場吶喊聲沸騰,輸者贏者皆瘋狂。和我們開封雞坑觀眾的那涵養(yǎng)、平靜相比,這一土一洋,文明程度之差異,似乎東西倒置,讓人刮目。
斗雞不是開封獨有,也不是中國獨有,是一種世界范圍的張揚雄性特點、陽剛氣概的休閑娛樂活動。據(jù)說福建漳州有一家斗雞開發(fā)公司,為其優(yōu)良品種的斗雞在國家工商總局注冊的商標名為“猛男”。這不是戲言,有位哲人說過“斗雞是人類男子人性的翻版”,而人類的斗雞活動已遠遠不是單純的動物行為,也遠遠超出了斗雞所帶來的刺激性和觀賞性,成為人類男性文化上的性別角色演義,包括行為上的準則、道德上的評判和心理上的追求,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斗雞文化行時世界。形象地說——在斗雞娛樂的背景投影上,西方的畫面是角斗士、三劍客、十字軍,東方的畫面是荊軻刺秦王、三英戰(zhàn)呂布、南宋岳家軍。如果你能真正深入到高境界的斗雞愛好者之中,便會發(fā)現(xiàn)他們賭的其實不是錢,而是技藝、沉著、自尊和看你是男人不是男人。綜觀開封雞坑內(nèi),玩斗雞者多愛練武兼愛喝酒、辦事守信、為人義氣,講究的就是男人氣派、陽剛氣概,這可以說是開封雞坑之主流。
從夏王朝到清王朝,悠悠4000多年,斗雞活動在開封一直流傳至今,里城雞坑應(yīng)算是一個頂峰,無論其規(guī)模、影響,或是它對開封斗雞品質(zhì)的提升,或是它形成、實行的一系列斗雞的規(guī)則,乃至它的雞坑名稱都一直影響到21世紀的今天。里城雞坑還有一個很有意義的重要人文標志——社會地位不同的人在同一雞坑觀看同一場斗雞賽,旗軍與百姓共戲、貴族與平民同樂,使它成為一個不同階層人士融合的社會活動場所。這一類似現(xiàn)象在中國長時間的封建社會半封建社會中間斷發(fā)生,也算斗雞活動難得的一種促進社會平和發(fā)展的正能量。
(作者:汴浚 責(zé)任編輯:劉懿鑫)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