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jié)的主題是“鬧元宵”——吃元宵和觀花燈。元宵又叫湯圓、湯團,吃元宵意味著闔家團圓、生活甜蜜,具有不可復制的象征意義;觀花燈源于兩漢、盛于唐宋,它由“燃燈祭祀道教太乙神”的宗教禮法演變而來,早在漢武帝時就成為傳承千古的全國性重大節(jié)日了。
李商隱在《觀燈樂行》詩中寫道:“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身閑不睹中興盛,羞逐鄉(xiāng)人賽紫姑。”天上月光和地上燈火鋪滿京城,歡慶的車水馬龍把大道都擋住了,作者雖然未能親臨現(xiàn)場,也無緣參加鄉(xiāng)民的“賽紫姑”活動,唐代上元夜“蜃樓海市星落雨,火樹銀花不夜天”的鬧花燈盛景卻由此可見!
筆者瀏覽千古詩詞,深感古代元宵節(jié)的人文情懷,甚至覺得客觀上它扮演了“情人節(jié)”的角色。人們涌上街頭觀燈、猜謎、看表演,“春燈萬點春如海,衣香人影何紛紛”、“樓臺上下火照火,車水馬龍人看人”,這一狂歡場面正好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有情千里來相會”的絕佳機會!
大家耳熟能詳?shù)臍W陽修(一說朱淑貞)《生查子》曰:“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還有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眾里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人約黃昏后”和“眾里尋它千百度”兩個經(jīng)典鏡頭,描寫的不正是情人幽會的情景么?
中國古代講究“男女授受不親”,未婚女子必須遵循“三步不出閨門”的家訓,更遑論接觸異性、追求愛情了!但元宵夜卻是破例的,女孩子盡可大大方方走出家門擠進人流觀花燈、看演出,并利用此時悄悄物色情侶,與意中人幽會。
元宵節(jié)為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提供了這樣一個“春宵一刻值千金”的愛“平臺”,這在重視“三綱五常”的封建時代,不能不說是件很令人欣慰的幸事?上н@種萍水相逢和短暫接觸,實在是來去匆匆稍縱即逝,故而欲由此物色意中人、繼而“私訂終身”的成功幾率是微乎其微的。難怪歐陽修還寫過一首“失戀詩”云:“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去年上元夜萍水相逢的心上人早已無影無蹤,思念之痛令人愁腸寸斷淚滿衣襟,讀來就讓人扼腕了!
福建有一出傳統(tǒng)劇目叫《陳三五娘》,又名《荔鏡記》,說的是泉州才子陳三,送兄嫂去廣東上任,元宵夜途徑潮州,在燈會上與美麗的黃家千金黃五娘邂逅,一見鐘情互相愛慕。貪財愛勢的黃父卻將五娘允婚富豪林大,五娘堅決不從。陳三喬裝磨鏡匠人進入黃府與五娘幽會。陳在磨鏡時故意將鏡摔破,借口賠寶鏡賣身為奴。后林大強娶五娘,陳三和五娘得丫環(huán)益春相助,私奔回泉州。還有一出川劇《春燈謎》,描述貧寒書生宇文彥與四川節(jié)度使韋初中之女韋文鳳元宵夜因賞燈、猜謎互生愛慕,經(jīng)歷種種波折最終喜結(jié)秦晉的奇緣。至于“破鏡重圓”的成語故事更是婦孺皆知了:南北朝時兵荒馬亂,南朝后主陳叔寶之妹樂昌公主陳貞與駙馬徐德言被迫離散,臨別時雙雙約定各持半塊銅鏡于來年元宵夜在花燈下相會,兩人流離顛簸受盡磨難,終在三年后的元宵夜破鏡重圓!
元宵節(jié)鬧花燈濃縮了深厚的人文關懷與人性魅力,當我們偕親人觀賞流金溢彩五光十色的花燈,重溫“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詩句,一定會有別樣的溫馨與欣慰,那璀璨的燈火正在為普天下炎黃子孫深深祝福!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50178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