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城香山寺廟會萌芽于北朝末年,成雛形于唐代中后期,正式形成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香山寺廟會是為紀念三皇姑妙善(觀音)圣誕日形成的,每年仲春二月十九妙善圣誕日,祭祀儀式隆重舉行,并成為定例。一千多年來,代代傳承,至今不衰。
香山寺廟會是中原古老的廟會,據(jù)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重建汝州香山觀音禪院記》碑載:“粵有河南汝州之境,嵩山之下,汝南三十里有佛剎焉,在乎山之巔,曰香山院,即妙莊嚴王少女妙善菩薩之道場也。其現(xiàn)象顯跡始末之詳,舊有傳刻,此不復紀。曩自宋元符以來,住持者相因仍葺,輪奐侈,僧徒居依不啻千指。以大士遺身在塔,靈應殊勝,歲率以春二月,諸方之人不遠千里而來,敬禮者無慮萬數(shù)。”碑文對香山寺廟會介紹得雖然簡略,但對廟會的起因、時間、狀況,說得還是比較明確的。
香山寺廟會是為紀念妙善圣誕日形成的
香山寺廟會萌芽于北朝末年,成雛形于唐代中后期,正式形成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說香山寺廟會正式形成于元符三年,其佛理和宗教實踐根據(jù),是經(jīng)汝州知州蔣之奇潤色,由著名書法家、翰林學士蔡京書丹,元符三年立于香山觀音禪院的《香山大悲菩薩傳》碑,記述了三皇姑妙善在香山修道成佛的經(jīng)過。遂在每年仲春二月十九妙善圣誕日,隆重舉行祭祀儀式,并成為定例。香山寺廟會就是為紀念妙善圣誕日形成的,一千多年來,代代傳承,至今興盛不衰。
考察香山寺廟會文化史,佛教的傳入,為其提供了宗教信仰基礎,但它的發(fā)生、發(fā)展,則依賴于佛教中國化這個歷史機遇。北齊天保年間(550-559),父城(今寶豐縣李莊鄉(xiāng)古城村)香山附近出現(xiàn)了三皇姑妙善的神話傳說。至唐代,隨著佛教中國化的完成,三皇姑妙善神話傳說基本定型,香山寺廟會也有了雛形,即觀音菩薩圣誕的祭祀儀式和變文、俗講、歌舞等內(nèi)容的出現(xiàn)。經(jīng)過幾百年的醞釀、發(fā)展,香山寺廟會于北宋后期達到成熟,形成定期廟會!吨亟ㄈ曛菹闵接^音禪院記》碑主要記載了金世宗次女唐國公主重建香山寺的事,對香山寺廟會記述得比較簡單,但廟會的起因交代得還是清楚的。廟會緣起于三皇姑妙善傳說。參加廟會的人員,已不限于汝州、寶豐當?shù)厝,還有很多來自千里之外的各地信眾;廟會的規(guī)模達到數(shù)萬之眾,說明宋、金時期香山寺廟會的規(guī)模已經(jīng)很大了,社會影響也是相當大的。香火社(會)是香山寺廟會的主體。
歷史上,香火社(會)始終是香山寺廟會的主體,廟會的祭祀、歌舞等活動,主要是由各村落香火社(會)組織和參與的。北朝后期至隋開皇年間,香山寺周邊就由信眾建立了很多佛教邑社,如北齊天統(tǒng)四年(568)的馬犁牛邑社,北齊武平二年(571)的杜活邑社、杜子亮邑社,隋開皇二年(582)的菅奴邑社,隋開皇三年(583)的郭仕元邑社,隋開皇四年(584)的王洛進邑社,隋開皇五年(585)的王哲邑社、楊輔國邑社,隋開皇十年(590)的李雀邑社,隋開皇十二年(592)的杜乾序邑社,成為香山寺的外圍組織。唐至五代,在香山寺周邊眾多佛教邑社中,目前有資料記載的有維那邑、老人邑、觀音邑、長生邑等4個邑社名號。宋、金兩代,屬于香山寺的佛教邑社,尚存香山街的長生邑,馬跑泉的明王邑,陽村的上生邑,鄭酒務的法華邑,西十里的觀音邑,東姚店的金剛邑,雙溝村坊郭下般若邑等7個邑社的資料,其他均已不存。元代,延續(xù)的仍然是宋、金佛教邑社。明代,隨著儒、釋、道三教融合,佛教結(jié)社世俗化、民間化,邑社的名稱也改為某某村香火會或香火社。清代,香山寺屬下的香火社,目前從三通碑上見到的有:石橋營會社、扈口會社、戰(zhàn)家營會社、二里營會社、郟縣長橋會社、郟縣會社、曹鎮(zhèn)會社、南頂會社、寶豐鳳凰嶺會社、魯山會社、魯山河會社、舞陽北舞鎮(zhèn)會社等。民國末年,這些香火社還有活動。
祭祀儀式是香山寺廟會的重要內(nèi)容。祭祀是信仰的一種表現(xiàn),寺院神廟的設置,是人們對神佛表現(xiàn)崇敬心理的具體的物質(zhì)表現(xiàn),即讓神佛的位置固定后,能得到其經(jīng)常的護佑。祭祀包括特定的祭祀主體,固定的祭祀行為、供品種類、祈禱語言、禮儀主持者。這樣,在一定的時間、地點內(nèi),由一定的人群所舉行的祭祀活動,就形成了民間信仰意義上的廟會。香山寺廟會的祭祀主體分為三類:一是寺院僧人,二是寺院周邊村落的香火社(會),三是三皇姑妙善(觀音)菩薩崇拜者個體。祭祀的組織和主持,寺院是住持或方丈,會社是各村香火社推舉的總會首,個體崇拜者按約定俗成的規(guī)定自行祭祀。
廟會的內(nèi)容主要有祭祀、歌舞、經(jīng)濟交流
廟會的祭祀活動通俗地說是敬神佛,敬神佛還須娛神佛,娛神佛也是自娛。敬神佛的活動既包括虔誠、嚴肅的祭祀、叩拜,還包括輕松、活潑的民間歌舞活動,如挑經(jīng)擔,社火(包括舞龍、舞獅、銅器、高蹺、旱船、趕驢、秧歌、響器),曲藝,雜技,戲曲等。歷史上香山寺廟會期間,每天到會的人數(shù)達數(shù)萬,多時每天可達十萬余人,如此眾多的人參與廟會,有一個飲食生活問題;仲春二月又是每年農(nóng)事活動之始,免不了廣大民眾趁廟會置買一些農(nóng)具或日常家用器物,這就有了經(jīng)濟交流活動。概括起來,香山寺二月廟會活動內(nèi)容,主要是祭祀儀式、歌舞活動、經(jīng)濟交流三個方面。
從香山寺廟會發(fā)展史來看,唐代的俗講說妙善香山修行得道的故事,出現(xiàn)廟會雛形,宋代通過仲春二月紀念妙善圣誕日正式形成,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明代,廟會主體由邑社演變?yōu)橄慊鹕纾〞,會期擴展到半月以上,廟會的神秘性減弱,娛樂功能、經(jīng)濟交流功能增強,更世俗化、民間化。廟會,尤其是傳統(tǒng)古廟會,往往是在寺廟神佛原始信仰的基礎上形成的,必定要以寺廟為依存和載體,香山寺廟會的特征是很明確的。香山寺廟會即使從有明確記載的宋元符三年算起,也有了九百多年歷史,宋、金時期已達到很大的規(guī)模,影響至千里之外的府、州、縣,明代尤盛。據(jù)明正德六年(1511)《香山寺修造記》碑載:“暨我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延及(英宗朱祁鎮(zhèn))天順戊寅(1458),住持覺慧本然和尚,疏具以聞,下尚書祠部符加,敕賜‘香山大普門禪寺’之額。山以寺而益顯,每歲仲春之望,香火天開,四方來游者先期云集,懋遷有無,化居若通。然人之至止,數(shù)以萬計,悉仰山靈而起敬,施錢供佛,以去如期乃已。”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50178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