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鄰盜斧這一成語與列子有關。
列子,鄭州市圃田人。戰(zhàn)國時期我國道家名宿。他品德高尚,常為鄰里辦些實事好事、為人稱道。至今圃田一帶有關他的歷史傳說很多。其學源于黃帝、老子,史書說他“子列子貴虛”,即虛靜、元為。所著《列子》八篇,已佚。今本《列子》疑為晉人補寫。內(nèi)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及神化傳說。唐天寶元年詔號《列子》一書為《沖虛真經(jīng)》,是道教經(jīng)典著作之一,對后世有一定影響。
《列子·說符》講了這樣一件事:“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tài)度,無為而不竊斧也。俄而掘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tài)度,無似竊斧者。”大意是說,從前有人的斧子丟了,疑為鄰居的小孩偷去。他看小孩行走,像偷斧的;看小孩的臉色,像偷斧的;再聽小孩的言談話語,也像偷斧的;總之,鄰居小孩的動作態(tài)度,無一不像偷斧的。后來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山谷中找到了丟失的斧子,他日再見到鄰居的小孩,其表情、態(tài)度沒有丁點像偷斧子的樣子了。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寓言故事——“疑鄰盜斧”。后來人們以此為成語,比喻那些在事情真相沒有弄清楚以前,而對別人胡亂猜疑的人。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50178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