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其濬(1789-1847),字季深,一字瀹齋,別號吉蘭、雩婁農(nóng)。他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在植物學、農(nóng)學、醫(yī)藥學、礦業(yè)、水利等方面,均作出過突出的貢獻,尤其在植物學方面的成就更是蜚聲中外,享譽天下。吳其濬出生固始縣城官宦世家,父吳烜,清乾隆五十二(1787年)進士,官至禮部右侍郎。其濬幼年隨父在京讀書,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舉人,二十二年(1817年)進士,殿試一甲一名。
吳其濬點狀元后,授職翰林院修撰,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任廣東鄉(xiāng)試正考官。道光元年(1821年)任實錄纂修。
道光元年(1821年),父病逝;三年(1823年)伯父病逝;五年(1825年)母病逝,吳其濬守孝居鄉(xiāng)八年。其間,他選擇固始城東史河灣地十多畝,辟建植物園,取名“東墅”。“植桃八百,種柳三千”,“編槿為籬,種菜數(shù)畝,”“經(jīng)營三四年,綠鬖髿,覆半墅”。“東墅”是吳其濬研究植物的場地,門前對聯(lián)書寫:荒地十畝亦種奇花亦種菜,茅屋數(shù)間半藏農(nóng)具半藏書。一年山洪暴發(fā),東墅被淹,他帶糧,溯史河而上,進入大別山腹地考察水患原因,并寫出《治淮上游論》,頗有建樹。
道光九年(1829年),吳其濬守孝期滿回京,初任教習庶吉士,充日講起居注官;十一年(1831年)為南書房行走;次年任湖北省學政;十五年(1835年)任鴻臚寺卿,授通政使司副使;次年任內(nèi)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玉牒館副總裁;十七年(1837年)任考試御史、閱卷大臣、浙江鄉(xiāng)試正考官,授兵部左侍郎,后調(diào)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十九年(1839年)轉(zhuǎn)任戶部左侍郎;次年署湖廣總督,授湖南巡撫;二十三年(1843年)調(diào)浙江巡撫,改云南巡撫,次年署云貴總督;二十五年(1845年)調(diào)福建巡撫;改任山西巡撫兼提督鹽政。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山西巡撫提督鹽政“乞病歸”固始,后病逝。道光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奉上諭曰“山西巡撫吳其濬由翰林院入直南書房,存躋卿貳,外擢巡撫,學優(yōu)守潔,辦事認真,茲聞溘逝,殊深軫惜,著封賞,加封太子太保銜,照巡撫例賜恤,尋賜祭葬。”
吳其濬宦跡半天下。他在云貴做官二年,調(diào)查研究礦物,發(fā)展礦業(yè),為采礦、冶煉、貿(mào)易、稅收和爭訟等制訂章程;在山西任職期間,裁革鹽規(guī),奏裁公費一萬兩,潔以奉公,上諭“褒嘉清潔”。
吳其濬為官時,潛心研究植物,每到一地,他都采集植物標本,并向當?shù)貏趧尤嗣裾埥。對罕見植物,不僅觀其形,還嘗其味;對可疑植物,雖經(jīng)研究比較,仍不能肯定者不下結論。他著《植物名實圖考》38卷,收錄植物1714種;《植物名實圖考長編》22卷,收錄植物838種!吨参锩麑崍D考》吸收前人研究成就,糾前人之錯誤,補充前人之不足,將植物學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清道光二十八(1848年)該書木刻本問世。該書把我國傳統(tǒng)植物學發(fā)展到一個新的水平并對世界植物學界有深刻影響。19世紀70-80年代,流傳到法國、日本。
著有《植物名實圖考》、《植物名實圖考長編》、《云南礦產(chǎn)工器圖略》、《滇南礦廠輿程圖》、《滇行紀程集》、《軍政輯要錄》、《奏議存匯》、《治淮上游論》、《念余閣詩》及《彈譜》等。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