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龍興之地”,陳橋驛的名頭很響,歷史遺存也不少。然而,趙匡胤在這里黃袍加身,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如謎一般。
歷史在由治到亂、由亂到治的循環(huán)中慢慢前進,五代末期就是由亂到治的一個關鍵節(jié)點。唐朝從安史之亂開始走向衰落,藩鎮(zhèn)割據(jù),獨大一方,中央政府很難對各地實現(xiàn)強有力的管理。各個割據(jù)政權之間,連年爭戰(zhàn),嚴重影響了經(jīng)濟和文化交流,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老百姓厭倦了戰(zhàn)亂,人心思定,天下一統(tǒng),已經(jīng)成為當時社會最強烈也是迫切的需要。要實現(xiàn)天下統(tǒng)一,就要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而這個政權所處的位置要么在中原地區(qū),要么能夠輕易占領中原。在冷兵器和騎兵并不發(fā)達的時代,得中原者得天下,是個永恒的真理。后周無疑是最有希望完成這個歷史任務的,可當時周世宗駕崩,年僅8歲的周恭帝繼位。一個小孩子,連江山的概念都不知道,統(tǒng)一天下就更談不上了。但趙匡胤有這個機會,更有這個能力。時任殿前都點檢的趙匡胤不但有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而且有長期的軍旅生活經(jīng)歷,也知道百姓深受動亂之苦,有救民于水火的志向。當時,他已經(jīng)實際掌控了后周的軍事指揮權,所以一有外敵入侵,奉命征討的就是趙匡胤。有一大批朝廷重臣是非常敬重趙匡胤的仁厚和能力的,他又著意結納了一些有識之士,這為以后大宋立國提供了人才支撐和輿論保障。歷史在選擇了趙匡胤的同時,也選擇了陳橋驛作為統(tǒng)一天下的起點。趙匡胤出征的時間是大年初三,原因是遼(契丹)和北漢聯(lián)合進犯。將士們不愿在萬家團圓的節(jié)日奔赴天寒地凍的北方戰(zhàn)場,況且他們?yōu)橹鲬?zhàn)的只是一個由兒童執(zhí)掌的地方政權。陳橋驛離當時的都城汴梁只有20多公里,而當時黃河還在湯陰一帶,封丘與開封之間是一馬平川。所以當奇異天象出現(xiàn),改朝換代的流言一出,軍心早已不穩(wěn)。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后,軍士們并無太多抵觸,一是能回家跟家人團聚,二是能做擁立新君的功臣,何樂而不為呢?后來,趙氏兄弟以黃河流域為根基,歷經(jīng)十幾年征戰(zhàn),終于統(tǒng)一了天下。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享譽世界,而四大發(fā)明中的三項是出現(xiàn)在同一個朝代,這個朝代就是宋。319年的兩宋王朝,政治、經(jīng)濟、科技、文化等都創(chuàng)造了中國歷史上并不多見的輝煌,而這個顯赫王朝的龍興之地就在今天封丘縣一個叫陳橋的小鎮(zhèn)。從北面進入陳橋鎮(zhèn),迎面是一座高大的漢白玉牌坊,古樸、莊重、素雅,牌坊上方正中用紅色篆文書寫3個大字——陳橋驛。牌坊的南面是一座漢白玉石雕,刻的是馭馬飛馳的信使,驛站文化之風撲面而來。鎮(zhèn)上,街道兩邊是一色的仿古建筑,凸顯出濃厚的宋文化氛圍,一角飛檐,一處彩繪,一根紅柱,一面粉墻,都在渲染著小鎮(zhèn)的獨特風姿。過十字街往西拐,就是陳橋兵變的故址——陳橋驛了。
陳橋驛山門并不高大,也沒有高高的臺階, 但整體感覺端莊、大氣。門樓是典型的宋代建筑風格,門兩邊有一副對聯(lián):“皇袍加身定趙氏乾坤,陳橋兵變奠宋代基業(yè)。”現(xiàn)在的陳橋驛是四合院形式的,有正殿和東西配殿,整個院落占地70畝左右。進入院內(nèi),正面是一堵影壁墻,上面用青石刻了一幅畫,畫的內(nèi)容是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后班師回開封的情景。趙匡胤騎在馬上,儀仗威嚴,面前是陳橋的里長及百姓在路上跪下敬酒。畫的內(nèi)容也是有來歷的,是根據(jù)上世紀50年代在河北磁縣出土的一方石枕上的畫面原樣放大的,畫風雍容典雅。驛站院內(nèi)的陳設并不復雜,正中是一個半人高的鼎形香爐,一年四季青煙繚繞。據(jù)說陳橋驛內(nèi)供奉的宋太祖相當靈驗,所以此處香火鼎盛。想想也有道理,宋太祖結束了從安史之亂到后周顯德七年205年的社會動蕩和頻繁戰(zhàn)亂,為黎民百姓創(chuàng)造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生產(chǎn)、生活環(huán)境,可謂是救民于水火,身為一代開國之君,心系百姓疾苦也在情理之中。香爐東邊就是那棵名氣很大的系馬槐,系馬槐是一棵國槐,而不是一般人想象的刺槐。傳說當年趙匡胤在傍晚時分到達陳橋驛,下馬駐軍,就把馬拴在了這棵槐樹上。次日,趙匡胤黃袍加身,已是皇帝,所以當?shù)赜?ldquo;下馬將軍,上馬皇帝”的說法。原樹有1000多年了,死于1984年,樹身一個人環(huán)抱不及,當?shù)卣臀奈锊块T為了保存這一珍貴歷史見證,對樹身進行了防腐處理。在老樹死前的1982年,樹的根部又長出一棵小樹,同樣是國槐。而今,這棵小槐樹也有碗口粗細了,它將會是那場改變中國歷史的事件的后續(xù)見證。我們先來看看配殿,東西配殿各有3間,紅語為“元勛一夕承天運,村鎮(zhèn)千秋紀地靈”,橫批是“天道攸歸”;西配殿聯(lián)語為“雄才大略開新宇,千秋功業(yè)照汗青”,橫批是“應天順人”。東西兩殿內(nèi)除了陳設一些仿古兵器、儀仗外,還懸掛了一幅幅陳橋兵變的故事畫圖。這些畫圖東起西止,有14幅之多。從這些畫圖和文字說明中,我們能簡要地知道1000多年前的那場劃時代的歷史變革。
公元907年,朱溫篡唐揭開了中國新一輪的動亂史,歷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代,整個國家和社會呼喚重新走向大一統(tǒng),而這個重任歷史性地落到了趙匡胤的身上。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榮駕崩,年僅8歲的太子柴宗訓繼位,稱周恭帝。當時,北有契丹,南有南唐,列強環(huán)伺,政局極不穩(wěn)定。身為殿前督點檢的趙匡胤,不但有軍權,也有一大批支持他的文武官員。公元960年大年初一,前方急報,契丹犯境。周恭帝驚慌失措,不辨真?zhèn)?就下旨命趙匡胤引兵拒敵。大年初三, 趙匡胤率軍出征,于當晚抵達開封北20多公里的陳橋驛安營扎寨。據(jù)說,當日天上有兩個太陽,軍校苗訓等人就大造輿論,說奇異天象昭示要改朝換代了。當時恰逢春節(jié),正是合家歡聚的時候,眾將士大多不想遠征,但皇命難違,只有硬著頭皮去打仗。苗訓等人就說,不如擁立新天子,班師回京,此時軍心就已浮動。當晚,謀士趙普及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聯(lián)絡眾將士,準備發(fā)動兵變。晚上,眾人在軍營飲酒時,趙匡胤喝醉了,次日清晨被眾人來了個黃袍加身。這時,趙匡胤已是騎虎難下,就給大家分析形勢,黃袍加身是滅門之罪,連參與者也要一同論罪,而兵變成功后大家都可加官晉爵。一邊是做刀下野鬼,一邊是做開國元勛,大家的選擇自不待言。三軍將士空前團結,士氣空前高漲。趙匡胤見時機成熟,遂下令班師回京。班師前,趙匡胤又宣布了三條紀律,善待后周皇室,善待文武官員,善待黎民百姓。趙的軍隊一路秋毫無犯,順利抵達開封。當時,兵變的謠言彌漫開封。當消息終于被證實后,滿朝文武束手無策。最終,討論的結果是以禪讓的形式移交政權。于是,一場不流血的兵變以成功告終,中國迎來了大宋時代。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50178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