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山:《水火流星》舞出開封雜技之魂
http://m.b6man.com 添加時間:2018/4/2 9:16:03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手技是雜技中的一個門類,雖然用的多是手上功夫,但卻能看出一個人功夫的深淺。上世紀50年代,開封市雜技團的金牌劇目《水火流星》曾以速度快、技藝絕享譽全國雜壇。四川自貢、河南鄭州等一些兄弟雜技團的演員,曾專程到我市雜技團參加短期培訓。表演中,演員熟練的拋接、對傳、托舉、滾翻拋接、單人舞雙流星、口咬舞流星等技藝贏得觀眾滿堂喝彩。而演繹這一絕活的代表人物,就是開封市雜技團已故演員張秀山。
“巧勁兒”來自“笨力氣”
看過張秀山《水火流星》節(jié)目的觀眾都有這樣一個印象:無論是旋轉(zhuǎn)還是拋接,無論是邊做動作邊旋轉(zhuǎn)還是邊舞蹈邊拋接,演員用的多是手上的功夫,而且用的全是“巧勁兒”。了解張秀山的人都知道,這“巧勁兒”可是他勤學苦練得來的。
1942年,張秀山生于古都開封的一個普通家庭,11歲就跟隨師傅趙新春學藝。后來擔任開封市雜技團團長的趙新春,那時還在自帶雜技班子收徒學藝,對學徒的要求非常嚴格。他看張秀山是一位天分雖不算太高但非?炭嗟暮⒆樱谑蔷驮诮趟嗑毣竟Φ耐瑫r,主要練習手技。
在雜技行當中,手技是指用雙手熟練而巧妙地耍弄、拋接各種物件的技巧表演,道具是日常生活中的球、棒、盤、刀、圈、球拍等。這種表演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那時的“耍劍”“耍丸”已達到很高的水平。到了唐宋時期,雜技藝人已能“舞雙劍、跳七丸”。隨著這門手藝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到了晚清和民國時期,在北京天橋一帶出現(xiàn)了更多形式的手藝雜耍表演。作為舊國都、老省城的開封,這門手藝能夠傳承得井然有序,主要還是得益于一代又一代的雜技藝人。不少入行的人認為手技是“小把戲”而不愿意學,而張秀山跟別的孩子想的不一樣,他認為,只要把手上的功夫練到家,照樣能夠贏得觀眾的掌聲和喝彩。于是,性格里有幾分靦腆、不太愛言語的張秀山一入行就聽從師傅的安排,練起了這門手藝。他邊苦練邊揣摩,還真是練出來了。第一次演出,他一出手就贏得了滿堂喝彩。漸漸地,他的表演越走越遠,到了北京、廣州、香港,還到了泰國、加拿大等國家。
在開封市雜技團,張秀山肯出“笨力氣”刻苦訓練是出了名的。他聽從師傅“笨鳥先飛”的教誨,知道自己學東西比別人慢,就比別人多練、苦練。每天,他比別人回家晚,別人休息了他還在練。日復一日的苦練,不斷給他帶來傷痛。因為反復練習飛叉動作,他的胳膊表皮磨出了繭子;因為反復練習耍和甩的動作,他的胳膊經(jīng)常是又腫又脹;為了練好接拋動作,他的手總是被杰克棒、塑料圈砸得青一塊紫一塊……
正是由于張秀山多年的訓練和揣摩,他的表演難度不斷增加,品種也不斷擴展。他表演的節(jié)目,除了《水火流星》,還有《踩木球》《雙頂竿》《對傳花棒》等,而喜劇性節(jié)目《快樂的炊事員》更是把他的諸多手技集于一個節(jié)目之中,使他的表演藝術(shù)達到了新的高度。
“手上功夫”征服海內(nèi)外觀眾
靠著刻苦訓練,張秀山掌握了嫻熟的技藝。靠著嫻熟的技藝和精彩的表演,他一次次征服了臺下的觀眾,贏得了如潮好評。
《水火流星》節(jié)目分“水流星”和“火流星”兩部分。“水流星”是將兩個碗盞倒上水,然后用一根繩子將這兩個碗盞連接在兩頭,演員通過繩子完成各種高難度拋接動作,而碗盞里的水不能有一點拋灑;“火流星”是將燒紅的木炭裝在兩個小小的鐵網(wǎng)兜里,一根繩子的兩端分別系著這兩個鐵網(wǎng)兜,演員在用繩子對鐵網(wǎng)兜做出各種難度拋甩動作的同時,產(chǎn)生出奇特的光影效果。
剛開始訓練“水流星”的時候,由于掌握不了身體平衡,張秀山總是將水灑一地,有時還將碗盞摔碎。而訓練“火流星”的時候,張秀山老是掌握不了木炭的“火候”,演出之前,要么剛剛在后臺用電爐將木炭引著,表演的時候木炭無法充分燃燒;要么木炭燒著得太早了,到表演的時候“火勁兒”已經(jīng)是“強弩之末”,舞臺燈光放暗之后,無法呈現(xiàn)“流星”的效果。通過反復訓練和不斷實踐,張秀山慢慢掌握了平衡和“火候”,在表演的時候確保了萬無一失。表演中,不但碗盞里的水不會滴落,而且在拋甩“水流星”的同時還能做出各種高難度舞蹈動作。在表演“火流星”時,為了讓鐵籠子里的火炭最大限度地燃燒出舞臺效果,他選用了有油性的木炭,并且用裝滿水和油的小噴壺控制“火勢”,在木炭充分燃燒的時候奉獻給觀眾,達到最佳的舞臺藝術(shù)效果。
由于表演精湛,張秀山表演的《水火流星》節(jié)目每到一處都特別受歡迎,漸漸成了雜技團的保留劇目,他本人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帶著這個節(jié)目,張秀山參加了1957年中央軍委等有關(guān)部門在中山公園舉辦的慶祝“八一”文藝演出;1959年,他曾在鄭州為毛澤東主席演出;1961年,他參加了接待英國元帥蒙哥馬利的演出;1972年,他參加了接待各國駐華使團的演出;1976年,他代表河南參加了全國雜技調(diào)演;1979年,該節(jié)目獲省雜技獻演二等獎;1990年,該節(jié)目被選為第十一屆亞運會閉幕式大型文藝演出節(jié)目,還被特別安排在中心廣場表演;在1995年“中國藝術(shù)界名人作品展示會”系列大獎中獲獎,他和他的《水火流星》節(jié)目人選《中國當代藝術(shù)界名人錄》;1981年以后,他曾隨團赴泰國、加拿大等國演出……
為了傳承雜技事業(yè),讓傳統(tǒng)節(jié)目不斷檔,張秀山還為雜技團培養(yǎng)了王新莉等青少年手技接班人,讓不少年輕人在學到一技之長的同時,繼續(xù)傳承著開封雜技藝術(shù)的精髓。
(作者:田宏杰 責任編輯:12301-3)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