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中的李氏家訓
上寨村的木華黎祭祀地
洛陽地處中原,與遙遠的北國草原隔著千山萬水,然而在洛陽的邙山上生活著蒙古族李氏后裔。他們早已融入農耕文明,只是在祭祀先祖木華黎的時候,內心深處的草原記憶就會鮮活起來。
木華黎被成吉思汗視為臂膀,其家族在蒙元時期地位極為顯赫。他的后人改姓為李,也與家國命運分不開。
明朝的老家譜,為他們記下“來時路”
“我也是草原的孩子啊,心里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這首由席慕蓉作詞的《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李孝斌唱得格外動聽。
李孝斌是孟津常袋人,今年66歲。他是洛陽蒙古族祭祀?yún)f(xié)會的副會長,已多次前往內蒙古尋根祭祖,并與蒙古族女作家席慕蓉結下了友誼。和所有的洛陽木華黎后裔一樣,他能知道自己是“草原的孩子”,多虧了600多年前留下的老家譜。
那部珍貴的老家譜是李年修的,時間在明英宗正統(tǒng)六年(公元1441年)。
李年是武德將軍咬兒的曾孫,住在松江(在今上海)。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時,咬兒已去世。他晚年讓兒子們棄武從文,并“從木從子”,易姓為李,四子名叫李可用,五子名叫李可禮。
李可用善騎射,有大將風度。明軍攻打松江時,他因“款附意緩”被貶河南,成了戍守洛陽的一名小官,也是洛陽蒙古族李氏的始遷祖。
起初,李可用家住洛城南關,后遷至城北邙山上的李家營,即今孟津縣麻屯鎮(zhèn)李營村。他有兩個兒子,長子名叫李英,次子名叫李茂。李英后來遷居南陽,留在洛陽的為李茂一支,至今已繁衍5000余人。
李可禮留在松江,走的是科舉之路。他幼學《春秋》,16歲考中進士,曾主持河南省試,為國家選拔人才。在江西任縣令時,他被朝廷升為文林郎,后來赴京述職,因病去世,享年54歲。
李可禮有個兒子名叫李萱,李萱生了李年。公元1441年,為保存家族記憶,李年修成《李氏族譜》,稱“李出有元,札剌爾氏,世居斡難河東”,并清楚地記載了木華黎后裔遷居洛陽始末。他在家譜序言中提出:“孝友貞讓之行于家,惠政善教之及于人,胥可觀諸后者。”今天,“孝友貞讓,惠政善教”仍被洛陽的木華黎后裔奉為家訓。
“明朝初年,洛陽和松江的李氏后人多有來往,因此洛陽存有李年所撰的《李氏族譜》。只是世事滄桑,兩地之間后來漸漸不通音信了。”李孝斌說。
民國續(xù)修家譜,留住即將湮滅的往事
明初遷洛后,李茂生了四個兒子。隨著人口逐漸增多,一些李氏后人離開李家營,開始遷往周邊的西陡溝上寨、常袋等地生活。
西陡溝上寨,即今天的西工區(qū)紅山鄉(xiāng)上寨村,距李家營大約4公里,明末,李世用從李家營遷居至此,這里便成了洛陽蒙古族李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民國時期,李氏后人續(xù)修家譜,上寨村的李獻廷出了不少力。
據(jù)史料記載,李獻廷是一名儒商,清末在洛陽西大街開了協(xié)和萬藥店,以藥材齊全著稱。當時,他與洛陽的社會名流多有結交,如舉人周維新是他的親家,“中州儒宗”許鼎臣是他的知己,翰林林東郊、舉人楊思溫及葉連三等,都和他過從甚密。
李獻廷有一子,字正甫,是許鼎臣的得意弟子。李正甫年紀輕輕,博學能文,20歲能作《河南通志》。他后奉陜督軍之命,隨師入陜,不料積勞成疾,回來后抱病月余,于1923年冬去世,年僅22歲。
“李正甫留下一個遺腹子,名叫李天順。李天順天資聰穎,李獻廷給他請了私塾教師,就是李家營的李世貞。”今年86歲的李佑勛說,當時,李獻廷籌劃續(xù)修《李氏族譜》,李世貞便承擔了這一工作。他走訪各村,抄錄碑碣,花了3年時間,終于集合族之力,在1934年完成了對明朝老家譜的續(xù)修。家譜中增加了輩序詩,還特別加入了李正甫的生平事略等內容。李獻廷出資刊印300部,分發(fā)給各村的族人保存。
從李年初修家譜到這次重修,時間過去了將近500年。可以說,如果沒有李世貞、李獻廷等人的努力,許多往事就湮滅了。
遷到南陽的李英后人,也曾多次回到洛陽尋根。20世紀60年代末,他們輾轉找到李家營,說出了“錫家維緒業(yè)”的輩序詩,可見1934年重修家譜時,兩地族人尚有聯(lián)系。
“20世紀80年代,南陽唐河的李氏族人來上寨村尋根。我父親李天順還把他們領到家中吃了頓飯。”李永平說。
這次重修的李氏家譜,保存下來的寥寥無幾。然而,正是由于它的存在,南陽的李英后人找到了自己的祖根。孟津籍作家李凖也是在看過這部家譜后,又與元史對照,才確定了自己是元末明初遺落中原的蒙古族后裔。
盛世再修家譜,還原一段草原記憶
2005年,洛陽的蒙古族李氏再度續(xù)修家譜。這次修家譜的主編,就是上寨村的李佑勛,當時他已70多歲。
“其實,直到20世紀80年代,我們很多人還不知道自己家族的來歷。”他說。
李天順不一樣。他從小接觸洛陽的社會名流,又師從李世貞,古文功底深厚。這次再修家譜時,將明朝《李氏族譜》翻譯成白話文的工作,就是他完成的。
“我比李天順小10多歲,是他的學生。”李佑勛說。2007年,李天順等人還寫了《洛陽的蒙古族后裔》一文,詳細介紹了木華黎家族的來龍去脈。如今李天順雖已去世,但他付出的那些心血,不會被人忘記。
是啊!清代史學家章學誠說:“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對洛陽的木華黎后裔來說,盛世再修家譜,似乎更有別樣的意義。
據(jù)李孝斌介紹,自2005年起,他和上寨村、李營村等地的李氏后人一起,開始每年前往內蒙古尋根祭祖。2011年,上寨村建起了木華黎祭祀地,與內蒙古方面的交流更多了。“這幾年,研究蒙古族歷史的專家和學者常來洛陽。”他說。
就在11月22日,木華黎祭祀地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們從內蒙古遠道而來,在上寨村參觀結束后,又到李營村開了研討會。其中,64歲的賀其葉勒圖說,他來自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老家在扎賚(lài)特旗。“扎賚特旗就是木華黎后裔在內蒙古的聚居地,那里建有木華黎廣場,歡迎洛陽的族人;厝タ纯。”他說。
47歲的拜嘯霖來自陜西大荔,是元英宗時丞相拜住的后人。這是他第三次來洛陽“探親”,為了追尋家族的歷史,也許他還要走更多的路。
如今,除洛陽和南陽的李氏、陜西的“拜”姓人等外,福建泉州還有“出”姓的蒙古族人,也是木華黎的后裔。當這些“草原的孩子”相聚在一起,也許就能還原一段屬于自己的草原記憶。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50178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