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圍魏救趙:原指戰(zhàn)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后指襲擊敵人后方的據(jù)點以迫使進攻之?dāng)吵吠说膽?zhàn)術(shù),F(xiàn)借指用包抄敵人的后方來迫使他撤兵的戰(zhàn)術(shù)。
批亢搗虛:比喻抓住敵人的要害乘虛而入。批:用手擊;亢:咽喉,比喻要害;搗:攻擊;虛:空虛。
【出處】
《戰(zhàn)國策·卷八》:“邯鄲之難,趙求救于齊。田侯召大臣而謀曰:‘救趙孰與勿救?’鄒子曰:‘不如勿救。’段干綸曰:‘弗救,則我不利。’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鄲,其于齊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軍于邯鄲之郊。’段干綸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鄲,軍于其郊,是趙不拔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鄲拔而承魏之弊,是趙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乃起兵南攻襄陵。七月,邯鄲拔。齊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卷,救斗者不博撠,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桂陵之戰(zhàn)是歷史上一次著名截擊戰(zhàn),發(fā)生在今長垣西北。1991年版《長垣縣志·大事記》有記載。
【故事】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將龐涓攻打趙國。龐涓率領(lǐng)500戰(zhàn)車直奔趙國,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急難中只好求救于齊國。齊威王應(yīng)允,令田忌為將,并起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為軍師領(lǐng)兵出發(fā)。
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時,田忌想直逼趙國邯鄲,孫臏制止說:“解亂絲結(jié)繩,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爭斗,不能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因受到制約才能自然分開,F(xiàn)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若我直攻魏國。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自解。我們再于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必敗。”田忌依計而行。果然,魏軍離開邯鄲,歸路中又陷伏擊與齊戰(zhàn)于桂陵(今長垣西北),魏部卒長途疲憊,潰不成軍,龐涓勉強收拾殘部,退回大梁,齊師大勝,趙國之圍遂解。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批亢搗虛”的故事。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zé)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5017831號